-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尚書》字詞札記四則
雷燮仁
“簡畀殷命”
《多方》:
天惟式教我用休,簡畀殷命,尹爾多方。
“尹”訓治,“君”、“尹”本一字之分化,故“君”亦可訓“治”。《顧命》:“命汝嗣訓,臨君周邦。”“臨君”又作“君臨”,見《文選·曹植〈責躬詩〉》,李善注引此句作“君臨周邦”。皮錫瑞《今文尚書考證》並引賈公彥《序周禮廢興》錄鄭玄《周禮序》有“綱紀周國,君臨天下”句,謂“是鄭本作‘君臨’也。”今按“臨君”、“君臨”乃同義連言,正言、倒言本無別。“君臨”為後代習用。或以“君臨”之“君”為“君辟”之“君”,應屬誤讀。
“簡畀”,偽孔傳訓“大畀”,為舊注沿襲。戴鈞衡《尚書補商》進而指出,“簡”即《多方》上文“乃惟成湯克以爾多方簡代夏作民主”的“簡”,同訓大。實則“簡代夏作民主”的“簡”,通“間”。“間”訓代,見於《爾雅·釋詁》。“間代”同義連言。俞樾《群經平議》有說。《多方》:“乃惟有夏,圖〈啚,通鄙〉厥政,不集于享,天降時喪,有邦間之。”“間”亦訓代。而“簡畀”一詞,屈萬里《尚書集釋》釋為“簡擇而付予之”,如此則主語為“天”。但“簡畀殷命”與“尹爾多方”連言,“尹爾多方”的主語毫無疑問應為“我”即有周,則“簡畀殷命”能否理解為“上天簡擇而付予之有殷”,多少有些問題。
我認為“簡畀”即“簡鼻”,同樣讀為“間代”。《左傳》襄公二十三年經:“邾畀我來奔。”《穀梁傳》同,《公羊傳》“畀我”作“鼻我”。“鼻”及其異文“臬”以及與“鼻”、“臬”多有通假的“埶”,均可通“弋”。《易·困·九五》:“劓刖,困于赤紱。”馬王堆帛書“劓”作“貳”。“劓刖”又作“臲卼”,通作“臬兀”、“陧杌”、“倪”,不安也。《易·困·上六》:“困于藟之臲。”馬王堆帛書“臲”亦作“貳”。作“貳”者,乃“”之誤,中間兩橫乃羨劃。《禮記·緇衣》:“其志不忒。”《釋文》:“忒本作貳,音二。”按“貳”當作“”,陸音非。《大戴禮記·五帝德》:“其言不貳。”《孔子家語·五帝德》“貳”作“忒”。《大戴禮記》誤,當作“”。“”即“貸”之肖。“”、“貸”、“忒”相通,且“貸”、“忒”亦可通“代”,參見《古字通假會典》第412、413頁[忒與]、[忒與貸]、[與貨]以及[忒與代]、[代與貸]條。同時與“鼻”、“臬”多有通假關係的“埶”,亦與“弋”通,而“代”從弋得聲。《周禮·考工記·匠人》:“置 〈槷〉以縣。”鄭注:“故書〈槷〉作弋。杜子春云:‘〈槷〉當為弋。’”《多士》:“肆爾多士,非我小國敢弋殷命。”《釋文》:“弋,馬本作翼,義同。”孔穎達《正義》引鄭玄王肅本“弋”作“翼”。“敢弋殷命”的“弋”或“翼”,舊注訓為取,實當讀為“代”,訓為取代,與“取”義近。《立政》:“乃伻我有夏,式商受命,奄甸萬姓。”“式”從弋得聲,故吳汝綸《尚書故》亦讀“式”為“代”。“弋(代)殷命”、“弋(代)商受命”、“簡(間)代夏作民主”、“簡(間)畀(鼻,通代)有殷”,四者語義相同。
“劓割夏邑”
《多方》云:
亦惟有夏之民,叨懫日欽,劓割夏邑。
《說文·食部》:“饕,貪也。從食號聲。叨,饕或從口刀聲。”“懫”,《說文·至部》引作“”:“,忿戾也。”“叨懫”即貪婪忿戾。“欽”通“廞”。《說文·广部》:“廞,陳輿服於庭也。”《爾雅·釋詁下》:“廞,興也。”郭璞注:“皆謂興作。”“叨懫日欽”即貪婪忿戾日益興作。“劓”,王引之《經義述聞》謂“劓為斷割之通稱”。《盤庚》:“我乃劓殄滅之。”偽孔傳:“劓,割也。”《左傳》哀公十一年:“則劓殄無遺育。”杜預注:“劓,割也。”《左傳》昭公十三年:“先歸復所,後者劓。”俞樾《群經平議》云:“劓,當讀為劊,凡訓割之劓皆劊之假字。”故《尚書》注釋類書籍所採王引之之說,以“劓割”為同義連言。
我認為“劓割”應讀為“孽害”。“割”通“害”古書習見,如《堯典》“滔滔洪水將割”、《大誥》“天降割于我家”等。“劓”為“”之或體,通“孽”。《說文·刀部》:“,刑鼻也。從刀臬聲。《易》曰:天且。劓,臬或從鼻。”《說文·部》:“,危高也。從屮聲。讀若臬。”“孽”從辥得聲,“辥”從得聲,故“劓”可通“孽”,如訓治的“藝”即“艾”之通假,“艾”金文作“辥”,而“藝”、“臬”音義皆同。《楚辭·天問》:“革孽夏民。”王逸注:“孽,害也。”《詩·小雅·十月之交》“下民之孽”鄭玄注:“孽,妖孽,謂相為災害也。”故“孽害”同義連言。夏民因貪婪忿戾日興,相為災害,故稱“孽害夏邑”,是以天命成湯“刑殄有夏”。
《左傳》“後者劓”之“劓”,同“陧”,義為凶危也。表惶恐不安義的“杌陧”,亦可到言為“陧”、“倪”、“臬兀”,且異文甚多,如“臲卼”、“卼”、“”、“臲”、“劓刖”、“槷”。《尚書》則作“勿褻”(《盤庚》)、“出執〈埶〉”(《召誥》),通“杌陧”。《說文·阜部》:“陧,危也。從阜,從毀省。徐巡以為:陧,凶也。賈侍中說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