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赤壁赋》 教.doc免费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赤壁赋》 教案 教学目标 了解苏轼,体会古人豁达乐观的情怀,理解作者的人生感悟。 学习和积累有关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知识。 了解作品骈散结合,文辞优美的写作特色。 培养学生通过知人论世、 教学重点 把握文章的感情线索,了解作者运用的主客问答这一赋体的传统手法,体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 感悟课文精美典雅的语言特色。 教学难点 了解主客问答这一赋体的传统手法在表达思想情感中的作用,了解作者在旷达的风貌之下寄寓的悲愤苦闷的复杂情感。 课时安排:两课时 课前预习:学生搜索有关苏轼的资料,熟读课文,利用工具书解决生字词问题。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我国的宋词史上有两大派,一个叫婉约派,以李清照为代表,一个叫豪放派,大家知道又是以谁为首的吗?(学生答“苏轼”,进而展示苏轼图片)他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词,其中有一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大家还记得是出自哪篇吗?(学生自答,展示《念奴娇·赤壁怀古》文图)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同样出自苏轼之手,同样也写赤壁,不过不是诗词,而是一篇优美的古代散文,叫“赤壁赋”。(展示课题) 介绍作品背景与解题 1、作者——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 2、写作背景——苏轼被贬黄州。北宋王安石实行变法,苏轼曾写诗讽刺,有人故意扭曲诗句大做文章,使苏轼被捕下狱,史称“乌台诗案”。出狱以后他降职为黄州团练副使(相当于现代民间的自卫队副队长),在黄州一住就是五年,此时的苏轼已变得心灰意懒,于公余便带领家人开垦荒地,种田帮补生计,自号“东坡居士”。 1082年,苏轼又来到赤壁,这时的他已年过半百,望着滚滚东去的江水,想起自己建功立业的抱负付诸东流,不禁俯仰古今写下千古名作《念奴娇·赤壁怀古》。后又曾两次舟游赤壁之下的长江,写下著名的《前后赤壁赋》。 长期被贬的苏轼自有郁愤之情,但豁达的他又能坦然处之,加上受老庄佛学影响,表现了一种超然物外的旷达态度。在这篇前赤壁赋中便反映了这种复杂的心情,这也是我们学习的重点。 解题 赤壁——明确苏轼所游的黄州赤壁不是三国时周瑜大破曹军的赤壁,只是作者触景 生情,采用当时的传说,借题发挥,以抒发自己被贬谪后内心的苦闷和对宇宙、人生的一种感悟。 赋——“赋”的名称最早见于战国后期荀况的《赋篇》,到汉代形成特定的体制。 赋是着力于铺陈事物,介于诗歌与散文之间,讲究文采。赋体经历了长期演变的过程,发展到中唐,在古文运动影响下,赋又出现了散文化的趋势,不讲求骈偶,音律,句式参差,押韵也比较自由,形成散文式的清新流畅的气势,叫做文赋。象杜牧的《阿房宫赋》、苏轼的《赤壁赋》都是文赋的佳作。 三、诵读课文,疏通字词,在此基础上解读课文 全班分四组,一组读一段,最后一段老师读。一组读书后,其余三组要概括段落大意,理清文章思路。 提示:可围绕作者情绪的变化展开剖析。 教师点拨文章思路:夜游赤壁的情景 —— 乐 悲凉萧声的伤感 —— 转折点——萧声起,悲意生 人生无常的感慨 —— 悲 由悲转乐 旷达乐观的态度 由悲转乐 忘情尘世的洒脱 四、品读第一、二段 疏通文义,明晰作者心路历程。(ppt展示解读) 第一节 1、文章开头是作者对这次夜游赤壁的一个交代。 开头交代游赏的时间“七月既望”、方式是“泛舟”才有后文关于江水、月亮的描写、议论;地点是“赤壁之下”才有后文关于三国历史的追叙与联想 开头交代游赏的时间“七月既望”、方式是“泛舟”才有后文关于江水、月亮的描写、议论;地点是“赤壁之下”才有后文关于三国历史的追叙与联想, 人物是“苏子与客”才有后文关于宇宙人生见解的双方对话。这几句看去像一般游记文的寻常格套,却并非可有可无的闲笔。 地点:赤壁 人物:苏子与客 事件: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问A.作者开始游赤壁时,景色如何? 心情如何?(用原文回答,老师在解读过程中再描绘) 景: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皓月当空,碧水万顷,月光朦胧,清风徐徐,景象澄澈,如梦境一般。 事: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友人相聚,泛舟江上,畅饮美酒,咏诗诵文,迎风赏月。 情: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乐”。舒畅飘逸,飘飘欲仙,超然物外,陶醉于良辰美景。 2、解读提示: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风、水。 扣“泛舟”二字,描绘出秋江的爽朗和澄净]。 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既扣“七月既望”,又与后文词人自作的歌云“望美人兮天一方”相连贯

文档评论(0)

剑影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