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创伤后应激障碍—诊断 此病在早期常有诊断为急性应激性障碍,因两者症状有许多重叠之处,最大的差异是PTSD常无意识障碍。 对近期内曾遭受过重大创伤的个体,其临床表现又符合以上所述的疾病特征者,应考虑PTSD的诊断。 抑郁症,常无严重的创伤性应激事件,抑郁情绪常较重,常有自责、消极、自杀的言行,情绪有晨重夜轻的变化等而有别于PTSD病人的情绪回避行为。 慢性焦虑症对自身健康过于忧虑,躯体主诉较多,甚至有疑病倾向,而常无严重精神创伤史。 创伤后应激障碍—鉴别诊断 典型病例 某男,41岁,机械厂工人。退伍军人,1979年参加自卫反击战,当时作为先遣部队深入敌占区。途中,有彝隹战友田踩地雷被炸死,其中有两位是他的好朋友。亲眼目睹战友被炸得血肉横飞,其中一战友的一条血淋淋的大腿就落在他的眼前,惨不忍睹,他自己也负轻伤。其后,敌军反击,经过浴血奋战,我方部队死亡过半。后退守到一掩蔽区, 眼望四周,到处都是阵亡战士的尸体,血肉模糊,有掉眼睛的、有胃肠外流的、有断胳膊少腿的。更令人害怕的是,我方战士已弹尽粮绝,饥饿和死亡随时威胁着他们。如此竖持近4天。后被我方大部队救回而幸免予难。战争结束后,病人退役到长沙某厂当工人,同事发现这位英雄常常沉默少语,不太喜欢与人交往。家人反映,病人似乎性格都有改变,对亲友冷淡,无故发脾气。 病人自诉睡眠差,恶梦频频,有时常在噩梦中惊醒,脑于里经常控制不住的浮现战友被炸死时的那一幕幕惨景。病人不愿看有关战争的电影或电视,甚至听到放鞭炮声都紧张不安。曾多次就诊精神科,服用过阿米替林、地西泮、阿普唑仑等多种药物,症状反复不定,现仍未结婚,受单位照顾从事工厂绿化工作。 诊断:创伤后应激障碍 治疗与干预 心理治疗:初期采用危机干预的原则和技术,侧重于提供支持,帮助提高心理应对技能,表达和宣泄情感。及时治疗对良好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慢性和迟发性PTSD的心理治疗中,为患者争取最大的社会和心理支持是非常重要的。 治疗与干预 心理治疗在PTSD中被广泛应用,最常用的认知行为治疗(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有比较高的循证医学证据,眼动脱敏再加工、催眠治疗、精神分析疗法以及其他心理治疗也报道有一定疗效。 治疗与干预 PTSD的CBT治疗包括什么是正常的应激反应的教育,焦虑处理训练,对病理信念的认知治疗,对创伤事件的想象和情境暴露,以及复发的预防。PTSD认知行为治疗中的核心是暴露疗法,让患者面对触景生情的类创伤情境,唤起患者的创伤记忆,然后治疗这些记忆的病理成分。 治疗与干预 PTSD的眼动脱敏和再加工(eye movement desensitization and reprocessing, EMDR)有很强的认知治疗成分加眼球运动。 适应障碍 概念:在明显生活环境改变或应激性生活事件的影响下,出现反应性情绪障碍并伴有适应不良行为或生理功能障碍,影响正常的社会功能和生活 一般较轻,持续时间不长(不超过6个月),随应激事件的消除和应付能力的改善而恢复。 病因与发病机制 心理社会应激因素与个体素质共同作用的结果。 个体存有性格缺陷,应付方式单调生硬,既往生活经历不足,个体遭受应激时处于生理功能相对虚弱期就易感。 临床表现:主要表现为情绪障碍,也可出现一些适应不良行为和生理功能障碍 以抑郁心境为主:情绪不高,对日常生活丧失兴趣、自责、无望无助感,可伴睡眠障碍,食欲减退、体重减轻。其程度常较重性抑郁为轻,迟滞现象不明显,有激越性抑郁的特点 以焦虑为主:紧张不安,担心害怕,神经过敏,可有心慌、呼吸短促,窒息感,有的病人则表现为抑郁、焦虑的混合状态。 以品行障碍为主:常见于青少年,表现为一些品行障碍与社会适应不良行为,如逃学、斗殴、偷盗、说谎、物质滥用、离家出走、过早性行为等。 以情绪和品行障碍混合表现为主:表现为情绪和品行障碍混合,或仅表现为躯体不适、社会退缩、工作和学习能力受抑制 诊断 有明显的生活事件为诱因,尤其是生活环境和社会地位(如移民、出国、退休、人伍等) 精神障碍始于事件后3个月内 有理由推断生活事件和病人的人格特征起着同样重要的作用。 情绪障碍为主要临床表现,同时有适应不良行为和生理功能障碍。 精神障碍妨碍了社会功能,且病情至少1个月,最长不超过6个月。 鉴别诊断 人格障碍 人格障碍起病早,应激源不是人格障碍形成的主导原因。 抑郁症:抑郁症的情绪变化较重,并常出现消极念头,甚至有自杀企图和行为。整个临床相有早晚变化。从病程来看可循环发作,不少有躁狂相发病。 焦虑症:往往无强烈的应激源可寻。本病存在有持续而广泛的焦虑,同时伴有明显的植物神经症状,睡眠障碍也很突出,且病程较长。 典型病例 某女,18岁,大学一年级学生。因缓起不愿与人交往、烦躁、情堵低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