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神经系统1.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辅助检查 (一)脑脊液检查  压力正常或增加,外观清亮,白细胞:0-数百,病初中性粒细胞为主,以后淋巴细胞为主,蛋白质大多正常或轻度增高,糖及氯化物含量正常。涂片和培养无细菌。 (二)病毒学检查  病毒培养及特异性抗体检测  (三)脑电图 于病程早期脑电图出现弥漫性或局限性异常慢波背景活动,提示脑功能异常. 诊断 临床表现、脑脊液、病毒学检查、询问病史、昆虫叮咬可诊断。 鉴别诊断 1.化脓性、结核性、隐球菌脑膜炎 2.原发性或继发性脑肿瘤 治疗 本病无特异性治疗  1.一般治疗:维持水、电解质平衡与合理营养供给。   2.控制脑水肿和颅内高压。 3. 控制惊厥发作及精神行为异常。  4.抗病毒药物 5.康复治疗 常见护理诊断 (一)体温过高: 与病毒血症有关。 (二)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 与消耗过多及摄入不足有关。 (三)潜在并发症:颅内压增高。 护理措施 (一)维持正常体温 病室内定时通风,保持空气新鲜,注意监测患儿体温,观察热型及伴随症状。高热时给予物理降温或遵医嘱药物降温,注意降温效果。鼓励多饮水,及时更换汗湿的衣被 (二)保证营养的摄入 耐心喂养,防止呛咳。对昏迷的患儿及有吞咽困难者应尽早给予鼻饲或静脉营养治疗,保证足够热量供给,维持水、电解质平衡。作好口腔护理。 护理措施 (三)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1.观察瞳孔及呼吸变化 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变化,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清理呼吸道分泌物,必要时吸氧,如发现呼吸节律不规则、脉搏缓慢有力,血压升高,两侧瞳孔不等大、对光反应迟钝,多提示有脑疝发生,应立即抢救。 2.观察意识变化 如患儿出现烦躁不安意识障碍,应警惕是否存在脑水肿。 护理措施 3.给予适当的体位 昏迷患儿取平卧位,一侧背部稍垫高,头偏向一侧,上半身可抬高20°~30°,利于静脉回流,降低脑静脉窦压力,有利于降低颅内压。 4.促进脑功能恢复 减少刺激,为患儿提供保护性措施和日常生活护理。控制惊厥,保持安静,减少烦躁与哭闹,减轻脑缺氧。遵医嘱输注能量合剂,促进脑功能恢复。遵医嘱应用抗病毒药、镇静药、激素等。 护理措施 (四)促进肢体功能的恢复 1. 卧床期间协助患儿日常生活护理及个人卫生。 2.协助患儿翻身,作好皮肤护理,防止压疮。 3.保持瘫痪肢体的功能位。病情稳定后及早督促患儿进行肢体的被动和主动功能锻炼,并注意循序渐进,加强保护,防止受伤。在每次改变锻炼方式时给予指导、帮助和正面鼓励。 七、健康教育 向患儿及家长介绍病情,减轻其焦虑与不安。提供心理支持,使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介绍保护性看护和日常生活护理有关知识,指导功能锻炼的方法。指导定期随访,介绍用药方法。 第四节 脑性瘫痪 脑性瘫痪(cerebral palsy)是出生前到出生后一个月内因各种原因所致的非进行性脑损伤,临床主要表现为中枢性运动障碍和姿势异常。严重病例还可伴有智力低下、惊厥、视力及听觉功能、语言功能障碍等。 【病因】 脑性瘫痪可由多种原因引起,致病因素一般分3类: ①出生前因素:如胎儿脑发育畸形、先天性脑积水,母亲妊娠期各种异常情况如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糖尿病、感染、中毒、腹部外伤和接触放射线等。 ②出生时因素:羊水或胎粪吸入、脐带绕颈所致的窒息,难产、产钳所致的产伤等,这些因素可致缺氧及新生儿颅内出血。早产婴儿发病率更高,与其血管脆弱易受损害及并发的代谢障碍有关。 ③出生后因素:核黄疸、严重感染及外伤、早产、低出生体重等。 【临床表现】 (一)基本表现 以出生后非进行性中枢性运动障碍为特征。 1.运动发育落后和瘫痪肢体的主动运动减少 表现为患儿不能完成同龄正常小儿应有的运动发育进程,如抬头、翻身、坐立和行走等粗大运动发育落后,手指的精细动作发育更差。自主运动困难,运动僵硬、不协调,不对称。 2.肌张力异常 表现为肌张力增高、低下或高低变化不定。 【临床表现】 3.姿态异常 如头和四肢不能保持在中线位上,呈现角弓反张、或为四肢痉挛。足尖着地行走,双下肢呈剪刀状交叉等。 4.反射异常 原始反射(先天性反射)消失延迟。部分患儿膝腱反射亢进,可有踝阵挛,巴彬斯基征阳性。 (二)临床类型 1.痉挛型 最常见,约占全部病例的50%~60%。上肢屈肌张力增高,下肢伸肌、内收肌张力增高。婴儿期即出现症状,表现为上肢肘、腕关节屈曲,母指内收,手呈握拳状。抱起时下肢内收,两腿交叉呈剪刀腿;足跟悬空,足尖着地呈尖足。其表现因受累部位不同,又可分为双侧瘫、四肢瘫、截瘫、单瘫等。 2.手足徐动型 患儿在安静时常出现缓慢的、不协调、无

文档评论(0)

yaocen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