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读书报告
《聊斋志异》是一部文言短篇小说集,多写鬼狐故事,正如鲁迅所说,乃是“用传奇法,而以志怪”。其艺术成就很高,成功地塑造了众多艺术典型,人物形象鲜明生动,故事情节曲折离奇,结构布局严谨巧妙,文笔凝练,描写细腻,堪称中国古典短篇小说的高峰。书中以批判之笔写鬼狐世界,既有对腐朽社会、黑暗现实的不满,又有对怀才不遇、仕途难攀的不平;既有对贪官污吏狼狈为奸的鞭笞,又有对平民百姓勇于反抗的称赞;而数量最多、写得最好的是那些人与鬼狐之间的爱情篇章,如此瑰丽,如此动人,渗透着作者深沉的爱恨悲喜。蒲松龄在《聊斋自志》中说:“集腋为裘,妄续幽冥之录;浮白载笔,仅成孤愤之书:寄托如此,亦足悲矣!”此文即为笔者为这部小说作的一篇读书报告。
作品评价
《聊斋志异》是文言短篇小说集。惊人的是作者蒲松龄一个人写了五百篇左右的作品,其中有不少都是在思想上、艺术上成熟的优秀之作,表明他对小说史的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下面分而述之:
(一)文学艺术特色
书中大多数作品以狐、鬼、花、木、神等异类为题材,作者以丰富的幻想把这些有名世界的非现实事物,写到生活中来,借以抨击统治阶级的腐朽、暴虐,揭露科举制度的弊端及他对人们的毒害,讴歌青年男女对自由爱情的追求。在蒲松龄的笔下,不合理的事件,往往依靠神的力量能得到合理解决,除暴安良,扬善惩恶。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体现了浓郁的理想主义。
《聊斋志异》在刻画人物方面,具有很高的成就,短短的两三千字,甚至几百字,就将人物刻画得栩栩如生,活灵活现。像小翠的天真烂漫,婴宁的纯洁、爱笑、爱菊成癖的马子才,酷吏、豪绅的暴虐,都刻画得有血有肉,跃然纸上。青凤的性格是出于闺训严格束缚的少女的典型,他对耿去病有好感,但不敢大胆表示。在与耿去病私会时,被叔父发现,他羞惧万状。而耿去病则是一个不信邪、不怕鬼的狂生形象,他主动上前与异类谈笑,并大胆的表达对异类青凤的爱慕之情。看到青凤受到叔父的严厉指责,心如刀割,并敢于承担一切责任。这是一个真心男子的所作所为,使人们下这个形象的重要原因。
《聊斋志异》的另一特点就是情节曲折。书中大多数故事采取纪传体新法,然而并没有平铺直叙,而是跌宕起伏,曲折离奇,变化万端。读来引人入胜,使人欲罢不能。《青凤》一开篇以怪异开篇,和谐与令人惊异的情节交替出现,故事饱满,趣味横生。
《聊斋志异》在语言方面,书中文言文的运用生动活泼,在人物的对话中,又吸收了民间口语,创造出生动而富有活力的近乎口语的古文。读来给人生动、真实之感。
《聊斋志异》的内容是丰富而深湛的,譬如对社会黑暗和腐败政治的刻画和揭露,对科举制度的描写和批判,对青年男女在爱情、婚姻问题上的追求和反抗,构成了这部小说集的最主要也是最重要的主题。而这些主题又大都是借助于狐鬼或其他异类造成的“亦真亦幻”的艺术境界来完成的。鬼的形象本属幻,狐作为一种动物本是真,但狐变成人却又属幻,就是说,狐鬼的人格化世俗化都是幻。在《聊斋志异》以前的文言小说中,人格化了的鬼狐和其他异类形象早有出现,而且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小说的演变,这类形象在真与幻有机结合上也不断进化,但在真幻相彰达到更高的水平,真幻结合臻于水乳交融的境界,如同鲁迅所说,真到可以使读者“忘为异类”,“而又偶见鹘突,知复非人”,那就是《聊斋志异》的成功的艺术世界。
(二)思想评价
读《聊斋志异》,故事情节并不难懂,可是作品中的主题思想,却未易一目了然。比如《书痴》一篇,根据异史氏在篇末之说,好像旨在劝人对身外之物不可积之过多,好之过甚,“积则招妒,好则生魔”,但就全篇的内容看,似乎并不如此,毋宁是对豪强迫害弱者、夺人所爱的悲剧有所讽喻。
的确,在小说家中,蒲松龄是比较喜欢用“曲笔”的一个。他很注意含蓄,尽量做到“言有尽而意无穷”,让读者有回味寻思的余地,可以用自己的想象来补充原作,甚至发展原作,而不是由作者把什么话都说尽。
自然,作者之所以多用“曲笔”,主要还是于由他对当时的文字狱存有戒心。作者对贪官污吏、土豪劣绅的穷凶极恶、科举制度的黑暗和流弊、封建婚姻制度的不合理等等,都有极强烈的愤恨,这一点,他在《自序》里也承认过,《聊斋志异》其实是一部“孤愤之书”。但在文字狱的威胁下,他又生怕文章贾祸,不敢直言不讳。看过《聊斋志异》手稿的人都会发现,作品中有些“千碍”的地方,总是改了又改,删了又删的。(例如《王成》篇 “贝勒府购致甚急”改为“京中巨室购者颇多”;“大亲王”改为“某王”;《促织》篇“异史氏曰”下面有一段话全段删去,等等。)他竭力磨光棱角,杜绝引起“误会”的一切可能性,有时甚至不得不采用“奴隶的语言”,打几句掩护,读者如果仅仅从“异史氏”的按语来推定每篇的题旨,那就未免所见者浅了。
尽管如此,作者这些“皮里阳秋”的笔墨,还是用得非常巧妙的。如《司文郎》明明是骂主考官有眼无珠,不辨文章优劣,却编出一个瞽僧评文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