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当代中国电视历史剧的观众:一种批判社 会学的实证研究路径(上)
关键词:电视历史剧当代中国批判社会学实证研究 从1990年代中后期以来,“电视历史剧热”成为了中
国大陆电视屏幕上的一个越来越受到各界关注的文化现象。 按照国内不少文化学者的看法[1],这股“历史剧风”大概 发端于1991年的电视剧《封神榜》和1992年的《戏说乾 隆》以及1994年的《戏说乾隆》(续集),而1995年的 《宰相刘罗锅》更是形成了一次空前的收视飓风。随着市 场经济在中国社会的不断深入以及通俗文化思潮的起起落 落,“电视历史剧”成为了当代中国电视产业中一系列既炙 手可热又倍受争议的文化产品。所谓的“正说”和“戏说” 成为了文艺评论人士对于这些电视历史题材电视剧的惯常 描述。举例来说,以《雍正王朝》(19 97年),《康熙王朝》 (2000年)和《乾隆王朝》(XX年)为代表的清宫戏常被 称为“历史正剧”,而以《戏说乾隆》(199 2年),《宰相刘 罗锅》(1995年)和《康熙微服私访记》(XX年一)为代表 的古装历史剧则被称作“戏说剧”。同时,改编自中国古典 历史著作的古装题材电视剧,譬如,《三国演义》和《水浒 传》等等也常常被文艺评论人士纳入到“历史剧”的广义 界定之中。由此可见,当代中国的电视历史剧是一种具有
复杂文化意涵的电视现象。
中国社会70年代末以来的改革开放和90年代初以来的 市场经济改革带来了电视文化的巨大变化。随着电视传播 体制的改革和卫星电视的投入使用,中国的电视消费市场 日趋形成并且走向多元。同时,来自港台,欧美和日韩的 电视节目也逐渐成为了中国观众日常收视中的节目内容。
当代中国的电视历史剧正是在这样一种电视生态环境下出 现的。作为一个出生于80年代初的人,从学生时代到走入 社会工作,我本人更是亲身经历和见证了这股“电视历史 剧风”的开端、发展,高潮以及变迁。同时,“电视历史剧” 在大众媒体,文艺评论界,甚至历史学界内部也引发了一 次次的争论。这场争论中的议题是非常多元的,其中涉及 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再现和评价,大众传媒对于传播历史 知识的责任以及当代中国电视文化的本质特征等等。对于 国内的媒体研究学界来说,关于“当代历史题材电视剧”
的专题研宄大概开始于1990年代末,而且是由文学和美学 领域的教授学者首开先河[2]。这些学者对于“当代中国电 视历史剧”的文本美学特征都有着非常精准和引人思考的 研宄论述。可是,当我到英国接触到欧美的媒体和传播研 究,我感到欧美媒体研宄学界常常提到的所谓“观众研究”
(Aud ienceResea rch )或者“收讯分析”(ReceptionAnalysis )在国内却并没有太大的声音[3]。当然,学术
传统和学科发展受制于复杂的社会文化和政治条件,因此 过度讨论国内与欧美媒体研究学界差异性的意义本身并不 大。重要的是,我们其实可以经由欧美理论和研究路径来 开启我们对于媒体文化新的思考,为国内的新闻传播学研 究注入新的活力,同时也尝试寻找本土的学术实践同欧美 学术的结合点以及对话空间。正是带着这样的学术诉求, 我把“当代中国电视历史剧的观众”作为在英国博士研究 的课题。我期望通过一种“批判社会学”的实证研究的途 径,去讨论当代中国的电视观众是如何介入这些电视历史 戏剧的,或者说,当代中国电视历史剧对于观众的“意义” 和“价值”宄竟在哪里。不过,一项博士研宄所能给出的 答案是有限的,宏大的研究问题还需要化解为微观的次问 题去逐步解决。这篇论文算是我博士研究的思考框架,研 究方法和初步发现的一个大致汇报。
相关理论梳理:观众,类型与社会
“观众研究”(Au dienceRese arch,台湾学者习惯称
为“阅听人研究”)是欧美媒体和传播领域的一个重要议 题[4 ],其发展脉络和理论诉求也是非常复杂的。对于从事 “观众研宄”的人来说,我觉得还是有必要了解一下这个 学术名词的来龙去脉。
如同所有的现代学术知识一样,“观众研究”也是在一 种知识的建制化(theinst itutionali zationofkn owl edge)
中产生并发展的。大众传播学者通常引用早期美国的传播 社会学家拉扎斯菲尔德(PaulF. Lazarsfeld )的观点把传 播研宄分成两类:管理学派(A dministrat iveResearc h) 和批判学派(Cr iticalStud ies)。所谓之“管理学派”就 是指形成于1930年代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以拉扎斯菲尔 德本人为代表的社会心理研究,而“批判学派”的代表则 是由以成立于1920年初的德国法兰克福大学的“社会研究 中心”为中心的一群社会科学学者,哲学家和文化批评家 所组成的“法兰克福学派”以及开始于I960年代初的英国 伯明翰大学的“当代文化研究中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