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谈善入善看善思:让新闻典型赋予新意论文.docxVIP

简谈善入善看善思:让新闻典型赋予新意论文.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兰考新闻传播论文范文:简谈善入善看善思:让新闻典型赋 予新意论文 在第23届中国新闻奖评选中,我采写的新闻《火车站见证兰考经济 变迁》获得了报纸消息类一等奖。评委认为,这篇报道以小见大,反 映了我国城镇化进程中地方经济的变迁及百姓所感受到的政策“福 利”。 作为一名河南日报报业集团驻开封记者站的记者,《火车站见证 兰考经济变迁》是我2012年采写兰考一系列文章中的最后一篇,是 i篇规定动作之外的新闻。 我为什么关注兰考 兰考,隶属河南省开封市,是豫东平原一个普普通通的农业大 县;它在中国,是一个政治大县,又是一个树立了 50年的新闻典型, 它因焦裕禄而闻名全国,它因焦裕禄精神而富有。 从道理上说,中国关注兰考,河南更应该关注;新闻界关注兰 考,河南口报更应当关注,作为河南口报驻开封记者站记者,关注度 只能是更高一一此为工作责任。 作为政治大县,关于兰考、关于焦裕禄的新闻作品非常多,兰 考这个因焦裕禄精神而富有的地方,时刻都在发生着变化,必须让这 里的新闻常写常新一一此为工作态度。 2011年11月8日,恰逢全国新闻战线开展“走基层、转作风、 改文风”活动经验交流会在兰考举行。中宣部、中国记协和中央媒体、 地方媒体代表,深入基层实际,听取基层干部群众意见,完成了一次 传承发扬焦裕禄精神的心灵之旅。 当年夏天,因集团工作调整,我到了开封记者站。参加交流会 时,兰考的情况我还不是太熟悉。这次活动后,我把焦裕禄同志当年 树立的双杨树村、赵垛楼村、韩村、秦寨等“四面红旗”作为自己走 基层的联系点。 深入,让我看到了一个真实生动的兰考 2011年11月其后的5个月,我6次去兰考。随着采访的深入, 我深深地感受到,兰考这个因焦裕禄精神而富有的地方,更是我们新 闻工作者取之不竭的新闻资源宝库。我采访的对象前后多达100多 人,上自七八十岁的老人,下至20多岁的青年,从普通百姓到县委 书记,只要提起焦裕禄,个个都是滔滔不绝,绘声绘色地回忆、描述、 歌唱、吟诵,这种采访的境界在其他地方是很难遇到的。 随着采访的深入,我的采访状态也越来越轻松,采访内容也越 来越宽泛,因为我的釆访对象个个都是故事家,个个都是有血有肉、 丰满得让你无须再添枝加叶的活生生的人物。 什么是当下真实的兰考? 采访中,我发现兰考各级干部身上体现的是几十年永远不变的 谋求发展的责任。开封市委常委、兰考县委书记王新军说:“焦裕禄 当年带领大家栽泡桐、治风沙,也许没想到会给兰考人民留下一座绿 色银行也许更没有想到,他给兰考人民留下了一座精神的丰碑。” 正是受到这样的精神感召,1999年,在外做生意C有百万家产 的吴青云,被乡长请回老家双杨树村。此时的双杨树村,7年换了 8 任村支书。 精于管理的吴青云,并不想接这个带着“四面红旗”光环,实 际已是组织涣散、治安混乱、群众贫困的落后村子的村支书。“正是 焦裕禄在我心目中的位置,让我回到了双杨树。”吴青云说。 “回来第三天,我家的屋子就被人点了。”这把让爱人吓得直 哭的火,反而点燃了吴青云带领大家一起致富的决心,“有事和群众 商量,和百姓永远坐同一条板凳,百姓不会不认账” O 2005年,双杨树村党支部被中组部评为“五好党支部” ,2011 年双杨树村跃居兰考首富村。吴青云的这个“村官”板凳,到今年已 经坐了 14年。街上的嫂子们早已经不叫他刚开始时叫的“领导”, 而是直呼他小时候叫的“二弄” o 采访中,我还发现兰考普通群众身上体现的是发自内心的自信。 坝头乡张庄村,是上世纪60年代兰考最大风沙口的所在地,沙口宽 度达4公里,路人行走艰难,自古就有“文官下轿,武官下马”之说。 1963年,焦裕禄带领群众,在此打响了向风沙夺粮的第一枪。而今, 村支书文伟清自编了这样一首诗: 吃穿不愁,白面馍,热腾腾;拍黄瓜,烟洋葱,上午面条锅里 蒸;晚上几个菜,喷喷香甜都不赖;喝着酒,叨鸡蛋,全家吃得真香 甜;老婆抿嘴,孙女笑,奶奶高兴直鼓掌;不忘焦书记,这都是共产 党给我们的洪福享! 正是有了这5个月的“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的经历,在 深入中,我掌握了兰考的历史变迁和发展内涵;在交流中,我把握了 兰考干部群众的思想境界和生活追求,于是成就了 2012年我在《河 南FI报》上发表的一系列各具特色的有关兰考的新闻报道。 2012年4月5日、4月25日、12月3日,《河南日报》分別在 重要位置刊登了我采写的三篇关于兰考、关于焦裕禄精神的新闻稿 件:《兰考:三年之变》《丰碑的力量一一焦裕禄精神在兰考》(以下 简称《丰碑的力量》)《火车站见证兰考经济变迁》。三篇文章分别获 得了报社优等稿件和月度精品奖,其中《丰碑的力量》还获得了河南 新闻阅评的撰文表扬。 三篇文章一脉相承。写反映兰考发展之路的3500字长篇工作通 讯《兰考:三年之变》带出了 6000字《

文档评论(0)

ggkkppp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