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三叉神经痛诊疗指南
概述】
三叉神经痛(trigeminal neuralgia)又称痛性抽搐(tic douloureux),系指三叉神经分布区内短暂反复发作的撕裂样疼痛。三叉神经痛的年发病率为5.5/10万~15.5/10万,患病率约为45.5/10万。发病原因尚不明确者称为特发性三叉神经痛,凡由三叉神经行径中的肿瘤、炎症、脱髓鞘性疾病、血管性疾病及颅骨疾病等病因所致者,称继发性三叉神经痛。本节将重点阐述特发性三叉神经痛。
【临床表现】
(一)一般情况
各种年龄均可发病,但90%的特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的发病年龄在40岁以上,女性略高于男性,女:男一3:2。95%以上的病例为单侧发病,只有极少数病例为双侧发病。40岁以下双侧发病者应考虑多发性硬化之可能。
(二)疼痛的部位
绝大多数病例的疼痛位于一侧三叉神经分布区的第2支(上颌神经)或第3支(下颌神经),只有少数病例(5%)位于第1支(眼神经)。
(三)疼痛的性质
疼痛常呈刀割样、撕裂样、电灼样或针刺样。疼痛呈发作性,常突然开始,骤然终止,每次发作持续数秒至1分钟不等。疼痛常由某一痛点开始,并沿受累神经分布区放散,偶尔可从三叉神经的一支扩散至另一支的分布区。
(四)疼痛的诱发因素
疼痛虽无先兆,但可因进食、咀嚼、洗脸、刷牙、剃须、说话、咳嗽等活动诱发。常因恐惧疼痛发作,不敢做上述动作。大约半数病例在病侧鼻部、口角、颊、唇、舌或齿根部有疼痛的触发点,或称“扳机点”。
(五)伴发症状
疼痛发作时可出现面部潮红、球结膜和鼻黏膜充血、流泪和流涕等症状。因颜面的反复搓揉以缓解疼痛,可出现病侧面部皮肤粗糙、擦伤和眉毛脱落。吮唇、咀嚼等亦可使部分病例缓解疼痛。有的病例受累区域感觉过敏(hypersthesia)或面部痉挛,反复发作及疗效不佳者多伴有情绪障碍,如抑郁和焦虑等。
【诊断要点】
l.有疼痛发作的典型临床表现,发作问期正常。
2.神经系统检查正常,没有三叉神经损害的体征,无感觉支分布的面部感觉减退、角膜反射消失、运动支受累的咀嚼肌萎缩和张口下颌偏斜等。
3.鉴别诊断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诊断主要依靠病史和体格检查,确诊必须与下列疾病鉴别:
(1)继发性三叉神经痛:疼痛的发作与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相似,但发作期间常有持续性钝痛,出现扳机点者少见。神经系统检查常有三叉神经受损的体征。颅骨x线摄片、CT/MRI或(和)脑脊液检查,可见三叉神经受损的部位和病因。
(2)三又神经炎:常因病毒感染(如HSV-1)、鼻窦炎、下颌骨骨髓炎、酒精中毒、三氯乙烯及铅中毒等所致,疼痛多呈持续性,压迫神经分支可使疼痛加剧,有三叉神经受累体征。
(3)Raeder三叉旁综合征(Raeder paratrigeminal syndrome):常由颅凹肿瘤、鞍旁肉芽肿、外伤等所致,部分病例原因不明。多为一侧额颞部上颌和眼眶周围疼痛,可呈偏头痛样发作、Horner综合征及动眼、滑车、展神经受损的症状和体征。颅脑CT/MRI或(和)CSF检查对明确诊断很有帮助。
(4)疱疹性神经痛或疱疹后神经痛(postzoster neuralgia):因带状疱疹病毒感染所致。病损多位于一侧三又神经眼支,有疱疹病毒感染史,呈钝痛、灼痛或撕裂样疼痛,麻木和感觉丧失是常见的症状和体征。部分病例以受累区内疼痛为首发症状,数天后才出现皮肤疱疹,密切观察甚为重要。
(5)舌咽神经痛:疼痛常位于病侧舌根、软腭、扁桃体、咽部及外耳道等处,可向下面部放散。进食、说话和吞咽等活动可诱发疼痛发作,扁桃体可有压力痛,l%丁卡因(dicaine)咽部、扁桃体及舌根部喷涂可缓解疼痛。
(6)牙痛:多有牙病史,受累牙及相邻部位有叩痛或(和)压痛,咀嚼、进食冷或热的食物可加剧疼痛。多呈持续性钝痛,口腔检查和X线摄片有助诊断。
(7)非典型面痛(atypical facial neuralgia):病因未明,多为一侧或双侧面颊部或鼻~颊角部深在的持续性钝痛。年轻女性多见,常伴有抑郁、焦虑症状,各种镇痛剂效果不佳,但对抗抑郁和焦虑的治疗有效。
【治疗方案及原则】
治疗目的是缓解疼痛,减少复发,争取根治。常用的治疗方法有:
(一)药物治疗
1.卡马西平(carbamazepine) 为首选治疗药物,70%~80%的病例可缓解疼痛。开始0.1g,每日2~3次,口服。以后逐渐增加剂量,一般0.6~0.8g/d,最大量不超过1.2g/d。眩晕、走路不稳、皮疹、白细胞减少和肝损害等是常见的不良反应,应注意观察。
2.苯妥英钠(phenytoin) 有效率为20%~50%,可以单独应用或与卡马西平联合应用。0.3~0.4g/d,分3--4次口服,头晕、嗜睡、齿龈增生、共济失调等是常见的不良反应。
3.巴氯芬(baclophen) 有效率为70%,常用于不能耐受卡马西平治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