螺贝类增养殖学3第二章泥螺养殖.ppt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螺贝类增养殖学 动物科学与技术学院 王秀英 第二章 泥螺的养殖 泥螺(Bullacta exarata)肉味鲜美,营养丰富,具有很高的食用价值。可以盐渍、酒渍,还可新鲜蒸煮、炒、烧汤等。P152+P347 还可入药,具有补肝肾、益精髓、润肺、明目、生津等功效,经盐、酒渍的泥螺能治疗咽喉炎和肺结核等病。 第一节 分类地位和地理分布 一.分类地位 泥螺(Bullacta exarata)隶属于软体动物门、腹足纲、后鳃亚纲、头楯目、阿地螺科、泥螺属。又称为麦螺、梅螺、黄泥螺、吐铁(古称)等。 二.地理分布 水平分布:广泛分布于朝鲜、日本和我国厦门以北沿海,我国以东海产量最大,尤以江苏、浙江沿海产量最高,质量最好。 垂直分布:匍匐栖息于内湾潮间带上。浙江沿海各地的泥螺,一般分布于中低潮带,以中潮带中下区至低潮带上区为最多。在潮下带数米深处也曾发现泥螺,但很少见。随季节的变化及环境条件的改变,泥螺有上下迁移的现象。 第二节 形态结构 一.形态结构 1.头盘 泥螺的头盘很大,而且非常肥厚,呈履状,形态随着各个体略有不同。眼睛非常退化,埋藏在头盘的皮肤组织之中,从外表面看不到。 2.外套膜 不发达,绝大部分是很薄的皮肤,只有后部变成非常肥厚的叶片状(外套膜叶),有部分向上翻转,遮盖贝壳的后部。外套膜边缘平滑,没有任何附属物。 4.鳃 鳃非常大,略呈三角形,由17-20个小鳃片组成,位于外套膜右侧的长形腔凹中,在贝壳的右下方。 7.贝壳 呈卵圆形,非常膨大,无螺层,无脐,自身旋转。壳口广阔,壳口长度和贝壳长度几乎相等。前端宽大,后端(即壳顶)缩小。贝壳外表面有很多细纹,即生长线。壳口的内面光滑。贝壳外表面有褐黄色的壳皮覆盖,颜色随个体的大小和环境而异。 二.内部构造 1.神经系统 白色半透明,主要集中在三个中心,即头区、侧脏区和胃腹区。 感觉器官: 皮肤(特别是头盘) 眼——退化,埋藏在头盘的表皮下面 平衡器——基部紧靠在足神经节上,每侧1个,是卵圆形的小囊,囊内有石灰质小粒 亨氏器官——位于头盘和侧足之间的沟中,司味觉、触觉和嗅觉。 嗅检器——位于鳃的基部前端,是海水的检验器官,检定水的化学性质。 2.消化系统 由口、口球、食道、嗉囊、胃、肠、消化腺组成。 3.呼吸系统 泥螺由本鳃进行呼吸,本鳃只有1个,位于贝壳右下方,心脏的后方,鳃大,羽状,被贝壳和侧足遮盖,呈叶片状构造,由17-20个小鳃片组成。 4.循环系统 围心腔是1个薄膜质的囊状物,位于鳃的左前方,有微小孔与肾脏相通。心脏只有1个心室和1个心耳,横卧在围心腔的中部。 5.排泄系统 主要是肾脏。肾脏一个,块状,长方形,在围心腔附近,鳃的左侧,与鳃的基部平行。肾的内端和围心腔的小孔相通,开口于外套腔底部。 6.生殖系统 泥螺为雌雄同体。生殖系统包括生殖器本部和交媾器两个部分。生殖器本部包括雌雄生殖腺的两性腺,它夹在肝脏中,位于内脏囊的左侧。交媾器包括刺激器和阴茎两部分,位于身体前部的右侧。 第三节 生态习性 一.栖息环境 1.栖息底质 泥螺生活的底质属泥砂底和软泥底,对底质有很强的适应能力,在砂泥、砂质底质中亦能生存。在较硬底质中生活的泥螺,肉质较硬,嗉囊中常含有砂粒,俗称“泥精”,品质欠佳。而软泥滩中所产泥螺,肉质柔软鲜嫩,品质较好。 2.栖息习性 营底栖匍匐生活。退潮后在滩涂表面匍匐爬行摄食。 3.水质 1)水温 属广温性种类。 泥螺成螺和幼螺的生存水温为-1.5℃—33℃ ,其中,0-30℃较为适宜其生存和生长,最适水温15-30℃。 2)盐度 属广盐性种类。 不同产地的泥螺,对盐度的适应能力不同。随着泥螺发育阶段的不同,从浮游幼虫、匍匐幼虫,到幼螺、成螺,对低盐度的适应能力逐步增强,而对高盐度的耐受力逐步下降。幼螺的生存盐度为3.87-41.50,而成螺为1.84-28.80。 3)海水pH 在4.97-9.57范围内均可生存。当pH低于7.13或高于8.10,泥螺均在2小时内分泌大量粘液,个体翻转扭曲,约7小时后,此现象消失,个体可行缓慢爬行。 4.干露 泥螺的露空能力,与其大小和季节的变化有关。 春季(气温10-17℃,湿度54-94%),干露2天未见死亡,4天后存活率为60%;夏季(气温23-28℃,湿度61-92%),干露2天,存活率仅20%。 幼螺经7h干露(室温13.5-14℃,湿度77-84%),死亡率为8.5%,13h后死亡率50%。 二.摄食习性 1.摄食方式 在浮游幼虫阶段,为滤食食性,主要依靠纤毛滤食水体中的浮游单细胞藻类。成体泥螺为舐食性腹足类,摄食时翻出齿舌在涂泥表面舔取食物。 2.食性和食物种类 泥螺为杂食性腹足类。 饵料的主要种类为底栖硅藻,

文档评论(0)

L.SONG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