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美学的发展及其性质.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环境美学的发展及其性质 1.1 环境美学的历史根源 环境美学是在二十世纪后五十年代才涌现出来的一门美学新兴学科。它所关注的哲学主题是:如何在美学层面上欣赏我们身边的大千世界;而且这一世界不仅是由一个个对象所构成,同时也是由一些更大的环境单元所构成。因此,环境美学从原先局限在狭隘的艺术界和艺术品的欣赏上得以扩展,并延伸到整个环境领域:不仅包括自然环境,也包括着各种受人类影响或由人类所构建的环境。1尽管在环境美学的领域中,将人类环境与自然环境同等对待,但是该领域的历史却源于早期的自然美学理论的研究之中。因此,为了理解环境美学领域的当前发展,我们有必要对历史背景进行一番概括。 环境美学的历史,源于十八世纪以来审美概念的发展和康德对于该概念的经典论述。2此概念之核心便是将审美体验解释为一种对日常功利——如实践与个人利益——的隔离而导致的无利害性概念。3无利害性概念与十八世纪以来人们对自然的痴迷相结合,从而涌现出景观体验的丰富途径。凭借着无利害性的提携,不仅那些开化过的田园乡村可视为一种优美,而且那些最为原始的自然环境也视作一种崇高来进行欣赏。进而在这两个极端(优美与崇高)之间,无利害性为欣赏景观中一个更为强劲的欣赏模式——如画性(Picturesque)的涌现提供空间。如画性最初与某些特定的景观类型紧密相关,并具有与当时风景画同样的特征。但是它最终发展成为一种更为全面的欣赏模式:仅仅将注意力放在环境中那些如图画般的属性——感性外观与形式构图,便可使得任何环境的审美体验都变得容易起来。4无利害性直接促成十八世纪合成美学(Aesthetic Synthesis)的兴起,后者将无利害性作为核心概念,而将景观则作为审美欣赏的范例,并且在欣赏模式中极力推崇形式主义与如画性。 然而,合成美学自十八世纪诞生之初一直延续到现在,并非毫发无损;当前环境美学所经历的变革如同“合成”自身所经历的变革一样多。在这些变革中,最主要的是艺术作品地位的上扬和作为审美欣赏范例的景观地位的下滑。这种变革可以追溯到现代艺术体系,该体系似乎坚不可摧。在黑格尔的哲学体系中,艺术体系被赋予一种显要的地位,从而与自然形成鲜明对照,并且在整个西方文化背景中,艺术体系的重要性延伸到人工制品当中,从而与自然物体形成鲜明对照。5尽管浪漫主义时期有着对自然的近乎痴迷,无论是何种原因,其最后结果仍是:在哲学美学领域中,对自然世界的审美欣赏越来越处于一种边缘化。在如画性挥之不去的魔咒下,它最终与那些无利害性的、形式主义的景观欣赏相趋同:后者能很容易地构筑出一处盛大场景,在该场景中,如图画般的感官与形式属性可被无限夸大。 尽管合成美学的关注点并不是自然环境,但在整个十八世纪,它所蕴含的无利害性概念、形式主义的欣赏模式以及其它一些关键要素,却一直影响到二十世纪。事实上,在二十世纪初,每一个都赋予全新的内涵,如爱德华·布洛(Edward Bullough)在“心理距离说”中对无利害性概念重新作出的经典诠释,还有克莱夫·贝尔(Clive Bell)所强硬主张的“艺术形式主义”理论。6进而,与布洛和贝尔步调保持一致,对艺术之外的审美欣赏的忽视进一步加剧。尽管布洛也注意到对“海边迷雾”进行欣赏,但是他分析的主要案例是奥赛罗,心理距离说也主要应用在艺术欣赏上。贝尔在排他地关注艺术这一点上更为极端,他认为范例式的审美反应,一种特别的审美情感,仅能由艺术来唤起。 1.2 环境美学的当前发展 二十世纪早期,环境美学被无利害性概念以及形式主义羁绊的这些事实,我们可以在该世纪中期分析美学对后两者的责难中看出端倪。这种责难始于艺术表现主义理论,并且在艺术习俗理论中达到高潮。7这在审美欣赏的观念中导致了一场转变。这可以充分认为是一种〔审美〕范式的重大转变:这种范式从一方面,对孤立的艺术对象的感官与形式属性的无利害性地静观,转变到另一方面,对那些文化性的人工制品,特别是按照某种意图或设计而创作出来的人工制品,全身心地进行感知地投入:在后者中,我们不仅被灌输艺术史传统和艺术批评实践的相关知识,而且被置身于一个复杂、多层面的艺术界当中。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在环境美学发展中,这种范式的转变不是因为别的什么目的,而恰恰是这一新范式雕琢以后,特别适合于艺术欣赏罢了。 这些资源——有意图的设计者、艺术史传统、艺术批评实践乃至艺术界自身——都用来取代欣赏中的无利害性概念与形式主义教条,因此除了艺术之外,其它与之毫不相干,从而对世界的欣赏远落后于艺术界,对世界的欣赏似乎只可能是对其感官与形式属性保持距离感的一种静观而已。 在二十世纪后五十年,事情明显地呈现出两种态势,这些直接构成了环境美学兴起的背景。第一种态势是:在审美欣赏新范式的发展及为其所作的辩护中,分析美学除了艺术以外,完全抛弃了欣赏中其它任何残余的审美兴趣。这种抛弃通过将哲学

文档评论(0)

阿宝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