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红烛》教学设计
【文本解读】
诗集《红烛》由诗人在清华和美国两个时期的作品组成。它的内容丰
富广泛, 既反映了当时青年知识分子不满现实的思想情绪, 更表现了诗人希望献身艺术、 报效祖国的理想; 既反映了诗人对西方社会的失望和愤恨,更表现了诗人炽热的爱国思乡之情;既有对爱情、对自然的歌颂和赞美,
也有对前途感到渺茫的感伤和哀怨。诗集《红烛》不但以浓烈的色彩独树一帜,而且还以丰富的想象、精练的语言、典型的东方风格,形成了自己的独特个性。这首与诗集同名的诗篇,就是诗集《红烛》的序诗。【教学目标】
1.了解诗中比喻、拟人、象征手法的具体寓意,欣赏在诗歌的意象中
所创造的艺术效果。
2.体会诗歌的艺术特色,了解其抒情脉络。
3、理解诗人献身祖国、甘愿自我牺牲的爱国精神。
【教学重点】
诗歌的表现手法,在诗歌的意象中所表现出来的艺术效果。
【教学难点】
诗歌的抒情脉络
【教学方法】
诗歌诵读法、点拨法、讨论法
【教学课时】
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播放《七子之歌》,引入作者)
大家对这首歌很熟悉吧?这首歌是闻一多先生作词的。 闻一多是伟大的爱国民主战士 , 许多人都在课堂上读过他那沾着鲜血写成的《最后一
次演讲》 .1925 年夏,闻一多从美国留学归国。走下海轮,诗人难以抑制心头的兴奋,把西服和领带扔进江中,急切地扑向祖国怀抱。然而,等待他的,却是无边的黑暗和奇耻大辱
放眼家国故园,山河破碎,风雨如磐,豺狼当道,列强横行,祖国母
亲被瓜分割占 诗人悲愤地写下了诗歌 《发现》 ,并旋即在 《现代评论》上发表了著名的爱国诗篇《七子之歌》。
二、 作者介绍
闻一多( 1899 年 11 月 24 日- 1946 年 7 月 15 日),本名闻家骅,字友三,生于湖北省黄冈市浠水县,中国现代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坚定的民
主战士,中国民主同盟早期领导人,中国共产党的挚友,新月派代表诗人和学者。
1912 年考入清华大学留美预备学校。 1916 年开始在《清华周刊》上
发表系列读书笔记。 1925 年 3 月在美国留学期间创作 《七子之歌》 。1928
年 1 月出版第二部诗集《死水》。 1932 年闻一多离开青岛,回到母校清华大学任中文系教授。
1946 年 7 月 15 日在云南昆明被国民党特务暗杀。
三、《红烛》
《红烛》, 1922 年,闻一多赴美留学,先是专心作画,已经初有成就,
然而仍念念不忘, 对文学的深情, 加上寂寞的异国生活和销魂的思乡之情,
激发了他的创作冲动,产生出大量的爱国诗篇。 1923 年,闻一多第一部
诗集《红烛》经过郭沫若、成仿吾介绍,由泰东书局出版。》《红烛》是
诗人在清华和美国两个时期的作品组成, 它的内容丰富广泛, 既反映了当
时青年知识分子不满现实的思想情绪, 更表现了诗人希望献身艺术报效祖
国的理想, 既反映了诗人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失望和愤恨, 更表现了诗人的
炽热的爱国思乡之情,同时具有对爱情,对自然的歌颂和赞美,也有对前途感到渺茫的感伤和哀怨。诗集《红烛》,以浓烈的色彩,独树一帜,而且以丰富的想象,精炼的语言,典型的东方风格形成了自己的独特个性,这首与诗集同名的诗篇就是诗集《红烛》的序诗。
四、课堂探究,鉴赏文本
(一)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情感
说说你的初读感受。
(二)品读诗歌,理清抒情脉络
问题 1:这首诗将唐代诗人李商隐的一句诗 “蜡炬成灰泪始干 ”作为引子,
诗歌主体扣住了引子中的哪两个字写红烛 ? 说一下理由。
明确: “灰 ”与 “泪 ”两层。
2 、3 、 4 节——“灰”
5、6、7、8——“泪”
问题 2:开头“红烛啊,这样红的烛”对全诗有什么作用?
明确:是全诗抒情的中心和总纲。
一开头,诗人就怀着敬慕的心情赞叹荧荧的红烛。
“红”是赤诚的象征。红烛,在诗人眼里,是理想的人格的化身。在这
样的红烛面前,他提出了自我要求: “诗人啊 / 吐出你的心来比比, / 可是
一般颜色? ”诗人的心应该也这样的红,否则就不配做诗人。我们可以感
受到,诗人的那颗心,真是一颗赤子之心,是那么纯洁率真,晶明透亮,
灼灼发热。在这首诗中,可以说红烛就是诗人,诗人就是红烛, “人与物
化,意与境融 ”。一个 “吐 ”字;逼真的描状了诗人那种火热的爱国情感不吐不快的神态。
问题 3:自读 2、 3 节,先说红烛“一误再误”,后又写“不误不误”是不是矛盾?
参考:这两节诗,诗人用设问手法,自问自答,生动的表现了一个思考觉悟的过程。前后两种截然相反的回答;表明了诗人的醒悟,同时也更有力
的表现了红烛精神的可贵。诗人悟彻了,光是要 “烧 ”出来的,只有自我燃烧,只有无私奉献,才能放出光芒。这正是与利已主义哲学完全对立的一
种新的人生观。 诗人的思考, 实际上反映了那个时代进步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