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民事连带责任的共同诉讼类型-法制与社会发展.pdf

反思民事连带责任的共同诉讼类型-法制与社会发展.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法制与社会发展 (双月刊) 2018年第6期 (总第144期) 反思民事连带责任的共同诉讼类型 ———基于民事诉讼基础理论的分析框架 任  重∗     摘  要: 基础理论是民事诉讼理论分层中处于上位的三个层次。 以处于第一层的诉讼目的和 诉权理论以及处于第二层的辩论原则和处分原则为指引, 以处于第三层的诉讼标的和既判力理论 为中心, 重新审视民事连带责任的共同诉讼类型 (第四层), 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 民 事连带责任的共同诉讼标的并不同一, 且不存在既判力扩张, 故并非固有或类似必要共同诉讼。 只有坚持连带责任的普通共同诉讼定位, 将必要共同诉讼限定在诉讼标的同一和既判力扩张的情 形, 并扩展 “诉讼标的同一种类” 的范畴, 才能贯彻诉讼目的, 保障当事人诉权, 落实辩论原则 和处分原则, 并使当事人真正实现其民事权利。 以民事诉讼基础理论作为分析框架对我国民事诉 讼的立法、 司法和理论进行反思与批判, 同样是民事诉讼法学 “法理化” 的必经之路。 否则, 停 留在注释和实证分析的民事诉讼法学终将枯竭其思想体系而退化为单纯的知识体系。 关键词: 理论分层; 规范研究; 法教义学; 连带责任; 诉讼标的; 普通共同诉讼 引  言 ① ② 民事诉讼理论有用吗? 从人类知识成果和历史经验教训 的角度看, 回答当然是肯定 的。 不过, 民事诉讼理论之所以愈发受到法学学习者、 司法实践者甚至是理论研究者的拷 问, 其质疑焦点多集中在民事诉讼理论对我国民事诉讼法的理解与适用是否有用以及用处有   ∗ 清华大学法学院副教授、 博士生导师。 本文系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项目 “民事诉讼法与民法衔接理论研究” (16FXC036) 的阶段性成果。 在本文 的写作过程中, 作者得到了张卫平、 胡学军、 孙良国、 李国强、 黄忠、 丁宝同、 屠凯、 汪洋、 黄忠顺、 曹 志勋、 卢佩和罗恬漩等师友的指导和帮助, 但文责自负。 最后, 特别感谢本文匿名外审专家提出的宝贵意 见和建议。 ①  如吴英姿教授以诉讼标的理论为例指出, 看上去精细深邃的理论, 因过于繁复且难以自圆其说而蜕变为纯粹 的书斋学问, 不仅不为司法实践所青睐, 而且也未能影响相关立法, 成了没有用武之地的 “屠龙术”。 参见吴 - 英姿: 《诉讼标的理论 “内卷化” 批判》, 《中国法学》 2011年第2期, 第177 190 页。 ②  关于普鲁士由当事人主义向职权主义的反向体制转型及其经验教训, 参见本文第一部分。 137 法制与社会发展 多大。 笔者认为, 这一质疑是我国语境下的真问题, 也是必须被认真回应的问题。 但遗憾的 是, 虽然这一质疑在我国还没有经过广泛讨论且更无一般性共识, 但却逐渐影响了问题的分 ③ 析进路, 甚至因为立场的不同而出现对同一法律条文大相径庭的理解与适用。 以 《中华人 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 (以下简称 《民诉法》 ) 第52条为代表的共同诉讼制度不过是又一 例证罢了。 该条第1款以诉讼标的作为区分必要共同诉讼和普通共同诉讼的核心标准, 但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 若干问题的意见》 (以下简称 《民 ④ 诉意见》 ) 第43条等条的规定却将连带责任诉讼一并作为必要共同诉讼的适用情形, 这 ⑤ 也逐渐成为司法实践中的一般做法。

文档评论(0)

xiaozu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