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PAGE
PAGE 1
尊重?爱护?成就
学校是教师工作、生活和成长的地方。选择在什么样的学校任教,这所学校有怎样的文化底蕴,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教师的工作方式、生活方式和成长路径,影响着教师的生活质量和生命状态。因此,每一位在职教师,或者有志于从事教师这一职业的青年,都在追寻自己心目中理想的学校。
十年前,我走进以“人文”著称的传统名校——北京师大二附中。和同来的许多青年一样,初来乍到的我们对未来充满期待,也充满不安。那时,我心目中的所谓“人文”,是指间接获得语言符号,而不是真切感知的生活内容。十年后,当许多期待变成现实,所有不安也都化为稳步成长,我庆幸当年做出的选择。这所学校给予教师的,不仅是物质生活的保障和融洽、和谐的人际关系,不仅是教书育人的充实和快乐,更是被尊重的幸福,被爱护的感激和被持续唤起的奋发昂扬的生命状态。而这一切,都源自于那个曾让我既熟悉又陌生的词汇——人文。
第一次深切感知“人文”的内涵,是刚参加工作不久时的一个插曲。一天,我坐在小花园里备课,一时兴起,点起了一支烟悠闲地吸起来。不巧,老校长林福智迎面走来,看了我一眼,也没说话,就径直走进教学楼。我忐忑了:二附中是无烟校,怎么可以在花园里旁若无人地吸烟呢?何况林校长虽然时常微笑,却是个严肃、认真的人,据说很反感教师吸烟,他现在不说话,是不是考虑在特殊场合严厉批评我呢?我整整担心和焦虑了一上午。午休时,我收到林校长发来的即时消息。出乎意料,不是找我谈话的通知,更不是措辞严厉的责备,里面甚至没有一个汉字,只是一组图片和一张笑脸。图片是他闲暇时拍摄的校园景色,郁郁葱葱的林荫甬道,一朵朵盛开的玉兰,恬静的小桥流水,还有秋天里金黄的银杏树叶……一组图片,一张笑脸,胜过千言万语,让我刹那间读懂了老校长的良苦用心,他在告诉我美丽的校园该用怎样的行为去爱护,更重要的是,他在告诉我这个道理的时候,想方设法保护了我脆弱的自尊。
有一则家喻户晓的教育故事,是关于陶行知的。陶先生担任一所学校校长时,见有男生用泥块砸班上同学。陶行知制止了他,要他放学后到校长室。放学后,男生在校长室等着挨训。陶行知却掏出一块糖果送给他,说:“这是奖给你的,因为你按时到这里,而我却迟到了。”男生惊讶地接过糖果。陶行知又掏出了一块放在他的手里,说:“这也是奖给你的,因为当我不让你再打人时,你立即就住手,这说明你尊重我。”男生更惊讶了。陶行知掏出第三颗糖果塞到他手里,说:“我调查过,你用泥块砸那些男生,是因为他们欺负女同学,这说明你很正直、善良,有勇气!”男生感动极了,流着泪后悔地说:“陶校长,我错了,我砸的不是坏人,而是我的同学呀!”陶行知满意地笑了:“你能认识错误,我再奖你一块糖果。我的糖发完了,谈话也该结束了。”
引述陶先生的故事,并非为了把林校长比作教育家,将自己比作知错就改的小男孩,甚至也不是为了从中收获教育启迪。我思考的问题是,当社会和学校不厌其烦地要求教师向陶行知等教育家学习,用平等、尊重和爱护来对待自己学生时,是否考虑过教师也需要同样的平等、尊重和爱护?我无法想象,在上指下派、颐指气使、批评管束的学校环境里成长起来的教师,如何去获得平等待人的理念,养成尊重他人的习惯,拥有爱的能力?
什么是“人文”?人文就是以人为本。学校以教师为本,教师才能以学生为本,以学校为家;学校的领导干部像教育家一样尊重和爱护自己的教师,教师才能像教育家一样尊重和爱护自己的学生。这一点说来容易,做到又何其艰难!因为这种尊重和爱护要内发于心,才能外显于行。既不是偶然,更不是做秀,而是扎扎实实植根于现实的每个细节,广泛存在于领导与教师、教师与教师的日常生活中。
十年前那个秋天的中午,我坐在电脑前,看着林校长发来的照片,心中百感交集:惭愧,感动,并且幸福。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把这件事藏在心里,但接踵而来的感动让我总想起这段美好的回忆。我做第一节公开课时,教学师父徐美菊和备课组的老师们帮我磨课到夜里十点多。当我第一次被派往参加国际研讨会时,教科室主任朱锡民老师为让我不至于迷路,用铅笔在会议文件的背后一丝不苟地画了一幅从二附中门口到八十中学的骑车路线图。我第一次做全校教学工作总结时,幻灯片出了问题,影响了发挥。会后不到五分钟,不爱发短信的曹校长就发来鼓励的话语。十年里,这样的记忆太多。这不是领导和老教师对哪一个年轻教师的青睐,而是文化使然,风气使然。
有几位与我年龄相仿的老师,因为家庭、生活等方面的客观原因,离开了二附中。他们走时都很难过,一位语文组老师跟我说:“我真的不想走,二附中是可以工作一辈子的地方。”说着,她哭了起来。我不知道,岁月在她的记忆里留下了怎样的温暖和感动,只是想起苏东坡写给欧阳修的诗:“人生无离别,谁知恩爱重。”在被尊重的幸福与被爱护的感激中,二附人滋润而惬意,甚至于忘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