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事故事_从《南京条约》到加入“维约”.docVIP

领事故事_从《南京条约》到加入“维约”.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PAGE PAGE 1 领事故事_从《南京条约》到加入“维约”   屈辱中初识“洋领事”尊颜   1843年(清道光二十三年)11月的一天,一个高鼻深目的“洋鬼子”出现在上海南市附近逼仄的街道上,全然不顾路人的尾随围观。当时的上海只是一个狭小的县城,远不如广州,街面上的“洋鬼子”还是个稀罕的西洋景儿。不过,正是随着这位“洋鬼子”的到来,上海人将很快发现,他们的城市将很快改变:洋人一批批涌入,城市迅速扩大,街巷里弄变成了“马路”,租界一个个建立起来,而且,这些洋人似乎越来越变成了这个城市,甚至全中国的主人——几乎同时,全中国的百姓都会有同样的感受。   一年多以前,1842年8月29日(清道光二十二年七月二十四日),在南京下关江面停泊的英军旗舰“康华丽”号上,钦差大臣耆英与英国维多利亚女王特派全权公使大臣璞鼎查男爵,各自代表“大清大皇帝”和“大英君主”,签署了中英《南京条约》。这是中国被迫与列强签订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条约共13款,其中第二款规定:“自今以后,大皇帝恩准英国人民带同所属家眷,寄居大清沿海之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等五处港口,贸易通商无碍;且大英国君主派设领事、管事等官(条约英文文本用词为SuperintendentsorConsularOfficer——引者注)住该五处城邑,专理商贾事宜,与各该地方官公文往来”。这就是“五口通商”和“派驻领事”条款。由此,源于西方的领事制度,在西方坚船利炮的护送下被正式引入中国,中国人第一次认识到了“领事”这个职务。   行走在上海街道的这个“洋鬼子”,就是英国政府根据条约派驻上海的首任领事、鸦片战争期间英军“马德拉斯炮兵队”上尉参谋乔治?巴富尔爵士,此时他正着急地物色即将开业的大英帝国领事馆馆址。与英国急不可耐的侵略野心相适应,几天后他果然迅速建立了英国领事馆,同时宣布上海正式对外开埠通商,中英之间签署的所有条约的相关条款,均同时生效,随后经过同清朝官员多次谈判,大致划定了英租界的界址。中国沦为列强半殖民地的历史,就从他的手里具体地开始了。   “我很想考证一下,为什么第一个翻译的人要把Consul译为‘领事’?”一个半世纪以后担任过中国外交部领事司司长、担任过中国驻“世界首都”纽约大使衔总领事的张宏喜,仍然感到好奇。“我推想第一个把Consul译为中国古已有之的‘领事’一词的人,可能是想‘领事就是管事的人,总领事就是总管事的’,这同英文的含义比较贴近,也符合中国人的思维,使我们比较好理解,于是就把Consul译为领事。”   “其实在1843年之前英国就已单方面往中国派了几任领事,只是当时是挂着‘商务监督’的头衔,不准见官,只能同指定的商行联系。”熟知领事制度历史的张宏喜,向笔者追溯了领事制度进入中国的过程。电影《林则徐》和《鸦片战争》中那个破坏禁烟,力促“女王陛下政府”发动鸦片战争的义律,就是英国派驻中国广州的第三任商务总监督。不仅如此,他还是在中国擅自行使领事裁判权的第一人。1839年6月,有英国水手与中国村民发生殴斗,致使一名村民伤重不治。义律以拥有领事裁判权为由,单方面自行审讯凶手,对五名凶手轻判罚金和监禁后送回英国服刑,并在事后才知会中国官方。林则徐在查证后发现义律根本不具备领事裁判权,由此,他对英人进行了制裁,这也是义律力促发动侵华战争的原因之一。   “领事”是带着“领事裁判权”一同进入中国的。《南京条约》签订后,中英于次年续订《中英五口通商章程》和《虎门条约》,英国进一步取得众多特权。“领事裁判权”即是其中之一。《中英五口通商章程》规定,如英人在华涉讼,“其英人如何科罪,由英国议定章程、法律发给管事官照办”。这就是最初的领事裁判权。   中英《南京条约》之后,美、法分别逼迫中国签订《中美望厦条约》、《中法黄埔条约》,美法两国在中国享有了英国包括领事裁判权在内的在一切特权甚至更多特权。随后许多西方国家援引这些先例,也取得了在华的领事裁判权。曾经在中国享有领事裁判权的国家竟达20余国。   “自近代以来西方列强对中国进行侵略,所谓‘领事’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成了外国侵略中国一个非常重要的手段。”张宏喜说,“因此当时中国人恨透了外国领事,很多文艺作品都把外国领事描写成特务、间谍、侵略者,所谓‘领事裁判权’、‘治外法权’就是帝国主义在中国重要的特权,中国人对此深恶痛绝,自辛亥革命后就努力争取废除这些不平等权益。这是我们整个国家的历史记忆。”   “为什么中国长期不愿与别国签订领事条约、不愿加入《维也纳领事关系公约》?”在张宏喜司长之前两度担任外交部领事司司长、为新时期中国领事工作做出很大贡献的前辈外交家聂功成,也从历史角度分析了新中国对领事工作的认识过程。“从历史上看,鸦片战争后,中国是被迫接受外国领事和领事条约的。那些条约规定中国割地、赔款、开放口岸、

文档评论(0)

yingzhiguo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24314132300000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