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 第11讲 唐代典章制度.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 《旧唐书》所载,为武德七年令;《唐六典》、《通典》所载,为开元二十五年令。 永业田、口分田的区分,只是在户籍登记上才有意义,实际上没有区别。国家将其一律视为私田(《唐律·户婚》:“地主”、“本主”)而予以保护。 * 中国上古时期,有过“履亩而税”的制度,但自秦汉以后,赋税助手原则逐渐向以户口和人丁为主转化。 两税法确定了以土地财产作为征税的标准,从法令上来说,地主成为国家赋税的主要承担者。 一、政治与军事制度 二、唐代的法典体系 三、税收与赋役制度 一、政治与军事制度 1. 中枢行政体制 2. 科举制度 3. 军事制度 一、政治与军事制度 1. 中枢行政体制 省名 位置 中书省 禁中:宫城内西侧 门下省 禁中:宫城内东侧 尚书省 南衙:宫城外东南 宰相 (知政事官) 三省长官; 皇帝指定他官,加特定职衔(如参知政事、参豫朝政、参议得失)参加政事堂会议。 尚书右丞魏徵为秘书监,参豫朝政。 《新唐书·宰相表》 午前议政于朝堂,午后理务于本司。 《通典》 宰相格局的调整: “同中书门下三品”,中书、门下成为议政核心。 “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逐渐固定为宰相官衔。 一、政治与军事制度 1. 中枢行政体制 决策/行政/事务 事务部门 太府寺 司农寺 鸿胪寺 大理寺 太仆寺 宗正寺 卫尉寺 光禄寺 太常寺 都水监 将作监 军器监 少府监 国子监 五监 九寺 六部二十四司九寺五监关系表 部 下辖四司 节制寺、监 吏部 吏部司 司封司 司勋司 考功司 宗正寺 户部 户部司 度支司 金部司 仓部司 司农寺 太府寺 礼部 礼部司 祠部司 主客司 膳部司 太常寺 鸿胪寺 光禄寺 国子监 兵部 兵部司 职方司 驾部司 库部司 太仆寺 卫尉寺 刑部 刑部司 都官司 比部司 司门司 大理寺 工部 工部司 屯田司 虞部司 都水司 少府监 将作监 军器监 都水监 一、政治与军事制度 1. 中枢行政体制 制度变化 开元中,张说为相,又改政事堂号“中书门下”,列五房于其后:一曰吏房,二曰枢机房,三曰兵房,四曰户房,五曰刑礼房,分曹以主众务焉。 ——《新唐书》卷四六《百官志》: 中书门下掌握了从决策、委任到执行的权力,成为皇帝之下的最高决策兼行政机关。 一、政治与军事制度 1. 中枢行政体制 三省制 三省明确分工,相互制衡,是中央最高政务裁决和执行机构。 政事堂是三省长官议事之所,而非三省之外的实体化机构。 决策与行政分离。 中书门下 政事堂改称中书门下,意味着中枢体制的重大变革。 中书门下是宰相的府署,超然于三省之上,裁断三省政务;不仅仍然具有原来政事堂的决策功能和权力,而且具有行政权力。决策、行政一体化。 ——三省机构仍然存在,但严格意义上的“三省制”名存实亡。 一、政治与军事制度 1. 中枢行政体制 一、政治与军事制度 2. 科举制度 一、政治与军事制度 2. 科举制度 一、政治与军事制度 2. 科举制度 府兵制:兵农合一的征兵制 番上宿卫,戍边征防: 府兵之置,居无事时耕于野,其番上者,宿卫京师而已。若四方有事,则命将以出,事解辄罢,兵散于府,将归于朝。故士不失业,而将帅无握兵之重,所以防微渐、绝祸乱之萌也。 《新唐书》卷五○《兵志》 富户多丁;自备武器、甲胄、衣粮。 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谷霁光 著 一、政治与军事制度 3. 军事制度 折冲府:上、中、下 40%折冲府设于关中, 保证中央对于地方的控制 南衙军: 京师禁卫军 十六卫(十二卫) 六率 蒲昌折冲府文书 发兵鱼符 将不专兵 居重驭轻 一、政治与军事制度 3. 军事制度 征兵制~募兵制

文档评论(0)

xingyuxiaxiang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