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School of Urban Construction, Yangtze University PRODUCED BY:Wenxiong Huang 结构设计大赛 赛题解读 本部分主要与同学们一起对本次结构设计竞赛的赛题进行解读,以使学生对本次结构设计大赛的赛题与要求有一个基本的理解。1 命题背景2 赛题题目与模型要求3 模型加载程序4 制作材料及工具5 竞赛流程及要求6 评分标准7 要点评述与关键词解说 培训要点 Structural Design Contest 1 命题背景 1.0 命题背景 结构在施工过程中的受力状态与结构在施工完成后正常使用过程中的受力状态是不完全一样的,甚至差异会比较大。有些情况下,设计人员只针对后者进行相应的设计,前者被一定程度的忽视了,从而造成事故,或者事故隐患。因此结构在施工过程中的状态及其响应必须得到工程师的重视,要求施工过程安全可控,建成后的结构内力和线型分布满足设计,同时也提倡设计时尽量考虑可能的施工过程影响。 本届结构设计竞赛赛题以体现结构的施工过程为宗旨,希望通过结构模型设计、制作与荷载试验,了解结构在施工过程的受力特点和破坏特点,探求提高结构施工安全性能的措施。 要点解读: 大跨结构 施工过程 与 体现转换 2 赛题题目与模型要求 2.1 赛题题目:大跨结构的施工 如图,竞赛模型为允许有中间临时支承的大跨结构模型,采用纸质材料制作,具体结构形式不限。 图中临时支撑两侧的模型加载区域内放置铁块施加竖向荷载。 要点解读: 大跨结构,施工过程,允许有临时支撑→结构体系转换 制作材料:纯纸质材料 位移测量方式:激光测距仪(校内比赛为电子位移计) 2 赛题题目与模型要求 2.2 模型要求 1)在中间临时支承存在时,模型为双跨,净跨长均为550mm,模型总长度不小于1500mm;模型与左右支座的搭接长度不小于150mm。 2)模型的宽度不大于300mm,高度不大于400mm。 3)模型a、b处铁块的承台或挂篮(计入模型总质量)自行设计,铁块的尺寸为200×50×30mm(质量约2.355kg)。 2.2.1 几何尺寸要求 要点解读: 尺寸要求: 加载设施:计入总重,纸质材料制作 2 赛题题目与模型要求 2.2 模型要求 模型可以通过钢压条固定在支座顶板上,选手须自行设计连接方案(仅限于提供的材料),使模型可靠地固定在左右两端支座顶板上。 两端支座顶板尺寸400 × 300 × 7 mm,共设7 × 5个带螺纹M5螺栓孔,孔距50 mm;钢压条与支座采用M5螺栓(长度为2~5cm)连接,共提供8根钢压条。 2.2.2 安装要求 要点解读: 钢压条→边界条件改善与体系转换的关键→充分利用!!! 支撑处连接方案的设计!!! 3 模型加载程序 3.0 加载程序→体系转换→施工过程 1)模型安装在结构支架上(不进行固定连接,只保证一定的搭接宽度),在模型a、b处分别放置1块铁块;结构支架和中间临时支承上可提供1/2/5/10mm厚的垫片; 2)如果需要,15s后可以将模型通过钢压条与两端支座进行固定连接; 3)15s后在模型a、b处分别再放置1块铁块; 4)如果使用了中间临时支承,15s后将中间支座撤除,使中间支座与模型脱离。 模型加载程序如下: 要点解读:加载程序,临时支撑,钢压条/垫片,体系转换 加载的详细执行程序?(有部分内容没交待清楚) 临时支撑的利用,何时撤除?(固定后?第二次加载后?) 钢压条 与 钢垫片 的利用?(钢垫片的形状与尺寸) 4 制作材料及工具 4.0 制作材料及工具 1)制作材料包括3张A0普通绘图纸,2瓶白乳胶; 2)制作工具包括小刀、剪刀、三角板、丁字尺及毛刷; 3)所有材料和工具由组委会统一购买、发放。如模型中采用任何非组委会提供的材料,经查实,将取消其参赛资格; 4)组委会允许选手使用自制的工装件。 制作材料及工具如下: 要点解读: 制作材料:纯纸质模型 制作工具:允许选手使用自制的工装件!!! 5 竞赛流程及要求 5.1 竞赛流程 1)入场指令→工作人员测定模型的尺寸和质量→参赛队员将模型放置于支座→测定跨中、1/4、3/4跨处结构顶面位置 2)比赛正式开始→参赛队代表陈述2分钟→评委提问2分钟 3)依次进行四级加载; 4)第四级加载完成后→静置30s →测定模型净跨1/4、1/2、3/4处顶面的挠度值(此时结构为单跨结构)。 竞赛流程如下: 要点解读: 合理的结构,优美的选型,熟练的基本功,娴熟的加载技巧 流畅的表达与陈述 5 竞赛流程及要求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