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都方言简述.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于都方言简述 谁不说自己的家乡美,事实上,我的家乡于都的确很美,好山好水热情好客的于都人民。很多人都说我们赣州是客家之乡,我不确定究竟我们赣州、于都到底有多少是客家人,多少是土著人,这个可以通过参考各家的族谱获得答案,没有第一手的材料,我不敢妄下定论。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我应该算是半个客家人,因为我妈妈是畲族的,而江西境内的畲族基本可以肯定最近(近代以前,更早就不知道了,未曾考究)是从福建一带迁过来的。其实这个关系也不大,现在我们国家人口流动如此之大,比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人口迁移还要大,后世的人如何评定这样的一群移民呢?话说回来,单就我们于都县的方言可以管中窥豹,于都地方不大,但是方言如果细分的话,足足有上百种之多,比如我们车胜村,姓段的姓王的姓郭的说的话都不同,声调差得远,因为长期居住一起,彼此交流也没有问题。他乡的话就更不同了,有些地区的话如果是初来乍到,哪怕同为于都人也听不懂,只能通过普通话交流,这一点和北方地区是有很大区别的,北方话大都接近普通话,比较容易听得懂,相对而言我们的家乡话就有点像是外语了,由此可见,于都很多人都是客家人,称为客家之乡也当之无愧的,当然,这里我并没有和谁争的意思,大家都知道客家之乡是广东梅州,专家权威们的评定,我听听就可以,就好像专家们还不认同我们于都是长征第一渡,但是于都人民都知道,事实上,确实有红二方面军的一部是在于都集结出发的,有故址和照片为证。 于都县位于江西省南部,东与瑞金、会昌二县接壤,南与安远县相连,西与赣县毗邻,北与兴国、宁都二县交界。县境南北长83.25公里,东西宽63.33公里,总面积2893平方公里,地形以低山丘陵为主。全县农业以种植业为主,传统手工业的“三锤三匠”(打铁、补缸、弹棉絮和木匠、蔑匠、泥水匠)名扬省内外。 于都旧称零都,历史悠久。素有“三省往来之冲,东南之一要区”之称。秦始皇统一全国,分全国为三十六郡,于都属九江郡。’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灌婴平定江南,设豫章郡,郡治南昌,零都始设县,以北有零山,取名零都县,治所在今天于都县西郊乡的古田,属豫章郡。汉献帝初平二年(公元191年)析豫章郡之庐陵县为郡,零都属庐陵郡。三国吴嘉禾五年(公元236年),分庐陵地置南部都尉,零都属之。晋武帝太康三年(公元282年)废南部都尉置南康郡,粤都属南康郡。唐高祖武德五年(公元622年)改南康郡为虔州,霉都归虔州。唐太宗贞观五年(公元631年),县治毁龄洪水,始迁入灌婴垒(今县城)。宋高宗绍兴二十三年(公元1153年),改虔州为赣州,零都属赣州。从元朝至清朝,零都一直归赣州管辖。1949年零都解放,1952年8月起,零都归赣州地区管辖至今。1957年6月1日,改“零都”为“于都”。 自汉高祖六年建县至三国昊嘉禾四年(公元235年),于都幅员辽阔,县境范围包括今于都、宁都、石城、安远、瑞金、会昌、寻乌七县,以后其他六县陆续从于都分出。三国吴嘉禾五年(公元236年),析于都县东北之白鹿营,设阳都县(今宁都县)。南朝梁大同十年(公元544年),析于都之南乡设安远县。五代南唐保大十一年(公元953年),升于都瑞金监为瑞金县;同年析虔化[唐开皇十八年(公元598年),宁都县改为虔化县;南宋绍兴二十三年(公元1153年)复改虔化为宁都县]之石城为石城县。宋太平兴国七年(公元982年),析于都九州镇之地设会昌县。明万历四年(公元1576年)析安远双桥、石溪等置长宁县(今寻乌县)。 至1985年,全县有25个乡,3个镇,总人口678029人。全县有汉、舍等十二个民族,其中汉族占总人口的99.59%,含族占0.4%。据今存的族谱记载和县地名普查资料,居住在县境内的各姓的祖先,大都是唐以来从北方迁来的,但都极少直接迁居于都,多数是几经周折,最后定居于都。 半个世纪以来,促使于都方言演变发展的主要因素有二:首先,不论是官话还是客家话历来都比较稳定,但在现代也受过两次较大的冲击。第一次是在抗日战争时期,一批又一批的大学生和文化人一一有作家、诗人、教授、记者、演员、医生、画家和音乐家等等一一从外省或本省省会南昌涌入赣南,使赣南方言首次受到普通话的冲击。明显的例证之一是:在此之前赣州市区的中小学全部用赣州话进行教学,此后才逐步改用普通话。第二次是在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末期,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下作战,北方党政干部南下开辟工作,便把普通话带到了赣南的每一个角落,加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广播和电影事业迅速发展,使方言再次受到冲击。冲击的结果明显地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普通话的运用已经从学校教育进入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从城镇逐步走向农村;二是本地区的方言从普通话中吸收了一批又一批的新鲜词语来丰富自己,从而给方言的语音乃至语法以某些积极的影响。 很多人都认为客家方言内部差别不大,其实我个人觉得差别还是蛮大的,就像我一

文档评论(0)

153****959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