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专项训练二
(时间:10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4题。(20分)
布衣学者张中行
张中行与季羡林、金克木被誉为“北大三老”,闻名遐迩。世人称张中行为“布衣学者”,再贴切不过。他生于河北香河县一农家,祖上三代都是不通文墨的农夫。师范毕业后,考入北京大学,曾在学校教过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人民教育出版社当编辑,偷闲写点小文章贴补家用。他一生坎坷,直到耄耋之年,才获赠一顶“特约编审”的桂冠。张中行在北大读的是中文,但涉猎国学、哲学、禅学和文学,不仅思考老庄、孔孟,而且研究罗素、培根。季羡林评论他“学富五车,腹笥丰盈”。一后辈学人说得更酷:“不读张先生的书,不知道他的学问有多大,读了他的书,更不知道他的学问有多大!”著名作家、藏书家姜德明先生说:“张先生的代表作‘《负暄》三话’对当代散文深有影响,扩大了散文天地,开阔了读者眼界,提高了人们的鉴赏和写作水平,功不可没,值得后人永远珍视。”北京文联研究部主任张恬女士评价:“他的文人气质有承接传统的一面,但比起传统的学者散文,他却多了思考,且不乏真知灼见。他的离去,似乎结束了一个时代。”
张中行是一匹老黑马,没有伯乐发现他。改革开放以后,已到古稀之年的张中行先生老树发新芽,开始了散文随笔的创作。这一写竟如大河开冻,滚滚滔滔,流出了以‘《负暄》三话’为代表的上百万字文章,一时国人争读,影响巨大。当时张中行年已八十,遂有“老旋风”之说。当今中国大器晚成者,应数张中行也。
张中行毕生感念北大,推崇“学术自由”“兼容并包”的红楼精神。他在《流年碎影》中深情地写道:“北大之所以为‘大’,是靠有胡适、钱穆、周作人、梁实秋、朱光潜等著作等身的名教授。”又说:“有的人位高,如蒋梦麟,是校长,可是没听说他有什么著作,在学生的眼里,不过是上方派来的一个官而已。”是北大培植了张中行深厚的学养,也是北大精神奠定了他的平民思想。北大浓厚的学术气氛形成了一股莫名的压力,迫使张中行往书堆里钻,希望日后有所“名堂”。他认为“治学是清高的事业,所以要远离政场”,这一平民意识贯串了他的一生。耄耋之年,有晚学向他讨教人生感悟,他坦言:“我这一辈子,一不想做官,二不想发财,就是希望做点学问,看点书,写点书,安安稳稳地过小民适然的生活。”张中行尊尚师道,但他持论公允,“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以“写则以真面目见人”的原则,不视先贤为神,把师辈们凡人的一面也留在纸上,给读者一个完整、鲜活的影像。如对梁漱溟的耿直、迂阔,张中行认为:“由感情方面衡量,可敬,由理论方面衡量,可商。有的,说重一些,至少由效果方面看,还近于可笑。”
张中行是位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人。凡他受惠于人的,他都将账记在心上。与此相比,他援手别人的“数目不小,我都希望统统忘却”。某次同事遭窃,张中行知道后,送他被盗金额的一半,幽默地说:“就当我们两人被偷了。”一位乡下中学生给张中行写信,说很喜欢读他的书,但没钱买。他认为他很诚实,就赠书给他。对于向他索字、要签名、要书的人,他都来者不拒,写的字常常裱好后送人。
张中行到八十五岁时才分到一套普通的三居室,自称“都市柴门”。他家中没做任何装修,小客厅兼通道里还放着书架。书房也不甚雅致,书橱里陈着一些古玩,多为石头。桌上备有文房四宝书稿之类,书卷气袭人。他的卧室更为简陋,床上的被子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农家常用的大花被。张中行对生活的要求很低。有时在外面吃饭,一根豆腐丝掉在桌上,他都要捡起来吃,席毕若有剩菜,他很从容地打包带回去。布衣的他,深知一粥一饭来之不易。
张中行为人古朴,尚古风,文亦然。他写的尽是“琐事”,但记的都是可传之人、可感之事和可念之情。平淡冲和,清隽优雅,在不动声色之间记人叙事。启功说张氏的“散文杂文,不衫不履,如独树出林,俯视风云”,令人回味。
(摘编自张昌华《布衣学者张中行》)
相关链接
①张中行的名字是启蒙老师刘先生起的。学名“璇”,字“仲衡”。因字难认,又不忍割舍师爱,张中行删繁就简,巧用“仲”去“人”字旁,用“衡”去“鱼”,遂成“中行”。(张昌华《布衣学者张中行》)
②张中行晚年著书,在气脉上暗袭前人。观其文,是从金石里流出来的,又沐以西哲的光泽,还杂有旧诗文的风采。不像流行的时文那么甜腻,冷涩的心绪在流淌着。(孙郁《张中行别传》)
③平时到办公室来找他的人很多,有居士、画家、书法家、藏书家,名气都不太大。来往的人,多是世俗意义上失败的、不得志的人。他对这些人有天然的亲情,好像天底下最有趣的人就在这个群落里。(孙郁《张中行别传》)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张中行与季羡林、金克木被誉为“北大三老”,他涉猎广泛,学贯中西,但一生坎坷,不被认同,却从不以为意,始终平淡冲和。
B.张中行深受北大浓厚的学术气氛影响,他看重北大像胡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