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的战略一书读完了1介绍一个人物-陈寅恪2夏曾佑与陈寅恪的对话二书目问题1读书的选择-基础书.pptVIP

读书的战略一书读完了1介绍一个人物-陈寅恪2夏曾佑与陈寅恪的对话二书目问题1读书的选择-基础书.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读书的战略一书读完了1介绍一个人物-陈寅恪2夏曾佑与陈寅恪的对话二书目问题1读书的选择-基础书.ppt

读书的战略 一 书读完了 1 介绍一个人物:陈寅恪 2 夏曾佑与陈寅恪的对话 二 书目问题 1 读书的选择:基础书 2 关于“必读书目” 三 两点体会 1 一种知识或参考 2 青年读书的特殊意味 一 “书读完了” 年轻时的苏东坡曾经为自己写过一副对联:“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一位老者见后,故意拿来一本书给他看。自视甚高的少年苏东坡不懂此书,于是老者帮他将对联作修改:“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人间之书,浩如烟海,分秒必争,手不释卷,也不能将它们读完。 但还真有人觉得书是要被读完的,此人就是和季羡林、张中行、邓广铭一起被称为“燕园四老”的金克木先生。 金克木先生出过一本指点后人读书法门的书:《书读完了》。这本书中记录了这样一则文人轶事,也即“书读完了”的由来。 一 “书读完了” 1 介绍一个人物:陈寅恪 陈寅恪,江西义宁(今修水县)人,1890.7.3生于湖南长沙,1969.10.7卒于广州,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语言学家。 简历: 光绪二十八年(1902),陈寅恪12岁随兄衡恪东渡日本,走上海外求学之路。陈寅恪游学先去日本,又赴欧美。出入德国柏林大学、美国哈佛大学等,前后留学达十六年。先后留学于日本、德国、瑞士、法国、美国等,具备了阅读梵、巴利、波斯、突厥、西夏、英、法、德八种语言的能力,尤以梵文和巴利文特精。 1925年,时年35岁,回国。翌年,受聘于清华大学,与王国维、梁启超、赵元任共任清华国学院导师,人称清华四大国学大师。此后,教书著述为业,先后执教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西南联大、香港大学、广西大学、成都燕京大学、岭南大学、中山大学等。 抗战胜利后,再次被聘为英国牛津大学汉学教授,及被授予英国皇家学会研究员,并治疗眼睛,最后双目失明,仍任教于清华园,继续从事学术研究。 陈先生在清华大学开设语文和历史、佛教研究等课程。他讲课时、或引用多种语言,佐证历史;或引诗举史,从《连宫洞》到《琵琶行》、《长恨歌》,皆信口道出,而文字出处,又无不准确,伴随而来的阐发更是精当,令人叹服!陈寅恪首创“诗文证史”的治学方法;陈寅恪早年讲授唐诗,据说解释《长恨歌》第一句“汉皇重色思倾国”,便要花去数星期。他曾言:“前人讲过的,我不讲;近人讲过的,我不讲;外国人讲过的,我不讲;我自己过去讲过的,也不讲。现在只讲未曾有人讲过的。”因此,陈寅恪的课上学生云集,甚至许多名教授如朱自清、冯友兰、吴宓、北大的德国汉学家钢和泰等都风雨无阻地听他的课,人称“教授的教授”。 陈先生从三十八岁开始发表学术论著,出版专著七种,刊发论文近百篇。在佛教文献、西北史地、魏晋南北朝史,以及隋唐史研究领域的建树,至今为人所仰视。晚年失明膑足,仍以坚毅之精神上课讲学及研究著述,在助手的帮助下,他把《隋唐制度渊源论稿》、《唐代政治史述论稿》、《元白诗笺证稿》以外的旧文,编为《寒柳堂集》、《金明馆丛稿》,并写有几十万字之专著《柳如是传》,最后撰《寒柳堂记梦》。他的助手黄萱曾感慨地说:“寅师以失明的晚年,不惮辛苦、经之营之,钧稽沉隐,以成此稿(即《柳如是别传》)其坚毅之精神,真有惊天地、泣鬼神的气概”。 陈先生常说:“最重要的就是要根据史籍或其他资料以证明史实,认识史实,对该史实有新的理解,或新的看法,这就是史学与史识的表现。”他的学生回忆道:“陈师在讲历史研究时,常说:凡前人对历史发展所留传下来的记载或追述,我们如果要证明它为‘有’,则比较容易,因为只要能够发现一二种别的记录,以作旁证,就可以证明它为‘有’了;如果要证明它为‘无’,则委实不易,千万要小心从事。因为如你只查了一二种有关的文籍而不见其‘有’,那是还不能说定了,因为资料是很难齐全的,现有的文籍虽全查过了,安知尚有地下未发现或将发现的资料仍可证明其非‘无’呢?”严谨态度由此可见一斑。难怪傅斯年对他进行这样的评价:“陈先生的学问,近三百年来一人而已!” 陈寅恪先生学识渊博,治学严谨,创见极多,为人们留下了大量著作,内容涉及历史、文学、宗教等多个领域,为后人开辟了新的学术领域,提供了新的治学方法,民国以来即广为学界所尊崇。其学术成就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公认,可以说,现代中国学人能超出国界对异国学者产生重大影响的,只有陈寅恪先生等寥寥数人而已。盛名之下,朴素厚实,谦和而有自信,真诚而不伪饰,人称学者本色。 陈寅恪先生在1929年所作的王国维纪念碑铭中首先提出以“独立之精神,自由之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189****031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