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鉴赏:刘开《问说》.doc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刘开出生数月丧父,母吴氏日耕夜织,尽心抚育。   少时牧牛常依塾窗外,傍听塾师讲课,天长日久,习以为常,塾师颇为爱怜,留馆就读。   刘开如饥似渴,遍读诗文。   十四岁,以文章拜会姚鼐,姚鼐看后高兴地说此子他日当以古文名家,望溪、海峰之坠绪赖以复振,吾乡幸也。   遂收为*,授以诗文之法。   刘开融会贯通,尽得师传,与同乡方东树、上元管同、歙县梅曾亮并称姚门四大*。   道光元年1821,受聘赴亳州修志,患暴疾而逝。   下面是   问说   清代刘开   君子之学必好问。   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   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   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决焉?   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所谓就有道而正也。   不如己者,问焉以求一得,所谓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也。   等于己者,问焉以资切磋,所谓交相问难à,审问而明辨之也。   《书》不云乎?好问则裕。   孟子论求放心,而并称曰学问之道,学即继以问也。   子思言尊德性,而归于道问学,问且先于学也。   古之人虚中乐善,不择事而问焉,不择人而问焉,取其有益于身而已。   是故狂夫之言,圣人择之,刍荛á之微,先民询之,舜以天子而询于匹夫,以大知而察及迩言,非苟为谦,诚取善之弘也。   三代而下,有学而无问,朋友之交,至于劝善规过足矣,其以义理相咨访,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未之多见也,况流俗乎?   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   学有未达,强以为知;理有未安,妄以臆度。   如是,则终身几无可问之事。   贤于己者,忌之而不愿问焉;不如己者,轻之而不屑问焉;等于己者,狎á之而不甘问焉,如是,则天下几无可问之人。   人不足服矣,事无可疑矣,此唯师心自用耳。   夫自用,其小者也;自知其陋而谨护其失,宁使学终不进,不欲虚以下人,此为害于心术者大,而蹈之者常十之*。   不然,则所问非所学焉询天下之异文鄙事以快言论;甚且心之所已明者,问之人以试其能,事之至难解者,问之人以穷其短。   而非是者,虽有切于身心性命之事,可以收取善之益,求一屈己焉而不可得也。   嗟乎!学之所以不能几ī于古者,非此之由乎?   且夫不好问者,由心不能虚也;心之不虚,由好学之不诚也。   亦非不潜心专力之敌,其学非古人之学,其好亦非古人之好也,不能问宜也。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   圣人所不知,未必不为愚人之所知也;愚人之所能,未必非圣人之所不能也。   理无专在,而学无止境也,然则问可少耶?《周礼》,外朝以询万民,国之政事尚问及庶人,是故贵可以问贱,贤可以问不肖,而老可以问幼,唯道之所成而已矣。   孔文子不耻下问,夫子贤之。   古人以问为美德,而并不见其有可耻也,后之君子反争以问为耻,然则古人所深耻者,后世且行之而不以为耻者多矣,悲夫!   译文   一个有见识的人,他做学问必然喜欢向别人提问请教。   问和学是相辅相成地进行的,不学就不能提出疑难,不问就不能增加知识。   喜爱学习却不多问,不是真的喜爱学习的人。   道理明白了,可是还不能应用于实际,认识了那些大的原则、纲领、总体,可是还可能不了解那些细节,对于这些问题除了问,怎么能解决问题呢?   对于比自己道德才能高的人,向他们问,借以破除那疑问,这就是孔子所说的到有道德有学问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   对于不如自己的人,向他们问,借以求得一点正确的见解,这就是曾子所说的以高才能向低才能的人问,以道德高知识多向道德低知识少的人问。   对同自己水平相等的人,向他们问,借以共同研究,这就是《中庸》所说的互相诘问,详细地考察,明确地分辨它。   《尚书》不是说吗?喜爱问的人,学问知识就丰富。   孟子论述找回自己的放纵散漫的心的时候,并提学问之道,学之后就紧跟着问。   子思谈重视品德修养时,归结到要好问勤学,在他的提法中问并且在学的前面。   古代的人虚心采纳善言善事,不挑选事情地问,不挑选人地问,只要能求取那有益于自己修养和学业的就可以了。   因此,狂妄的普通人的话,圣人也采纳它,地位低微的樵夫,古圣先王也询问他,舜帝有天子的身份都向平民询问,以他们的大智却注意到浅*常的意见,不是偶然的谦虚,实在是要从多方面听取有益的意见。   三代以后,有学而没有问,朋友间的交往,能做到规劝做好事,不做坏事就不错了,那种在大是大非问题上互相请教,勤勉地只是以进修为急务的人未多见,更何况世俗的人呢?   认为自己对,别人不对,这是世俗人的共同毛病,学习有未贯通不理解的地方,却偏偏以为理解,所持的道理有不稳妥的地方,却胡乱地凭主观猜测,像这样,就终生几乎都没有什么可问的事了。   对比自己道德才能高的人,就妒忌他,不愿意向他问,对不如自己的人,就轻视他,认为不值得向他问,对同自己

文档评论(0)

kanghao1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