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鉴赏:李白《关山月》.doc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李白诗中常将想象、夸张、比喻、拟人等手法综合运用,从而造成神奇异彩、瑰丽动人的意境,这就是李白的浪漫主义诗作给人以豪迈奔放、飘逸若仙的原因所在。   李白的诗具有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艺术魅力,这也是他的诗歌中最鲜明的艺术特色。   下面是   关山月   唐代李白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邑,思归多苦颜。   望边邑一作望边色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译文   一轮明月从祁连山升起,穿行在苍茫云海之间。   浩荡的长风吹越几万里,吹过将士驻守的玉门关。   当年汉兵直指白登山道,吐蕃觊觎青海大片河山。   这里就是历代征战之地,出征将士很少能够生还。   戍守兵士远望边城景象,思归家乡不禁满面愁容。   此时将士的妻子在高楼,哀叹何时能见远方亲人。   注释   关山月乐府旧题,属横吹曲辞,多抒离别哀伤之情。   天山即祁连山。   在今甘肃、新疆之间,连绵数干里。   因汉时匈奴称天为祁连,所以祁连山也叫做天山。   玉门关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古代通向西域的交通要道。   此二句谓秋风自西方吹来,吹过玉门关。   下指出兵。   白登今山西大同东有白登山。   汉高祖刘邦领兵征匈奴,曾被匈奴在白登山围困了七天。   胡此指吐蕃。   窥有所企图,窥伺,侵扰。   青海湾即今青海省青海湖,湖因青色而得名。   由来自始以来;历来。   戍客征人也。   驻守边疆的战士。   边色一作边邑。   高楼古诗中多以高楼指闺阁,这里指戍边兵士的妻子。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边塞的风光,戍卒的遭遇,更深一层转入戍卒与思妇两地相思的痛苦。   开头的描绘都是为后面作渲染和铺垫,而侧重写望月引起的情思。   开头四句,可以说是一幅包含着关、山、月三种因素在内的辽阔的边塞图景。   在一般文学作品里,常见月出东海或月出东山一类描写,而天山在中国西部,似乎应该是月落的地方,何以说明月出天山呢?原来这是就征人角度说的。   征人戍守在天山之西,回首东望,所看到的是明月从天山升起的景象。   天山虽然不靠海,但横亘在山上的云海则是有的。   诗人把似乎是在人们印象中只有大海上空才更常见的云月苍茫的景象,与雄浑磅礴的天山组合到一起,显得新鲜而壮观。   这样的境界,在一般才力薄弱的诗人面前,也许难乎为继,但李白有的是笔力。   接下去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范围比前两句更为广阔。   宋代的杨齐贤,好像唯恐几万里出问题,说是天山至玉门关不为太远,而曰几万里者,以月如出于天山耳,非以天山为度也。   用想象中的明月与玉门关的距离来解释几万里,看起来似乎稳妥了,但李白是讲长风之长,并未说到明月与地球的距离。   其实,这两句仍然是从征戍者角度而言的,士卒们身在西北边疆,月光下伫立遥望故园时,但觉长风浩浩,似掠过几万里中原国土,横度玉门关而来。   如果联系李白《子夜吴歌》中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来进行理解,诗的意蕴就更清楚了。   这样,连同上面的描写,便以长风、明月、天山、玉门关为特征,构成一幅万里边塞图。   这里表面上似乎只是写了自然景象,但只要设身处地体会这是征人东望所见,那种怀念乡土的情绪就很容易感觉到了。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这是在前四句广阔的边塞自然图景上,迭印出征战的景象。   汉高祖刘邦曾被匈奴在白登山围困了七天。   而青海湾一带,则是唐军与吐蕃连年征战之地。   这种历代无休止的战争,使得从来出征的战士,几乎见不到有人生还故乡。   这四句在结构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描写的对象由边塞过渡到战争,由战争过渡到征戍者。   戍客望边邑,思归多苦颜。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战士们望着边地的景象,思念家乡,脸上多现出愁苦的颜色,他们推想自家高楼上的妻子,在此苍茫月夜,叹息之声当是不会停止的。   望边色三个字在李白笔下似乎只是漫不经心地写出,但却把以上那幅万里边塞图和征战的景象,跟戍客紧紧连系起来了。   所见的景象如此,所思亦自是广阔而渺远。   战士们想象中的高楼思妇的情思和他们的叹息,在那样一个广阔背景的衬托下,也就显得格外深沉了。   诗人放眼于古来边塞上的漫无休止的民族冲突,揭示了战争所造成的巨大牺牲和给无数征人及其家属所带来的痛苦,但对战争并没有作单纯的谴责或歌颂,诗人像是沉思着一代代人为它所支付的沉重代价。   在这样的矛盾面前,诗人,征人,乃至读者,很容易激起一种渴望。   这种渴望,诗中没有直接说出,但类似乃知兵者是凶器,圣人不得已而用之《战城南》的想法,是读者在读这篇作品时很容易产生的。   离人思妇之情,在一般诗人笔下,往往写得纤弱和

文档评论(0)

kanghao1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