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近年来的新看法:公布有理 虽然绝大多数媒体仍然坚持这一方针,但是,一些新闻从业者和强奸案受害人近年来改变了这一做法。 艾奥瓦州《得梅因纪事报》前主编热内瓦·奥夫霍尔泽认为,自1989年来,对性犯罪的公开比过去的保密更能减轻受害者的负担。 1991年4月,29岁的帕特丽夏·鲍曼控告30岁的威廉·肯尼迪·史密斯3月29日在迈阿密的棕榈滩强奸她。由于史密斯是前总统约翰·肯尼迪和参议员特德·肯尼迪的外甥,由于全国正在辩论“约会强奸”问题,媒体对此案的关注不亚于科比案。全国广播公司新闻总裁迈克尔·加德纳决定公布原告姓名,为此他给出四点理由: 公布受害者姓名的四点理由 (1)我们的行业是散播新闻,而不是隐瞒它。 (2)编辑决策应由制片人、主编和新闻主管、而不是法庭、立法机构、新闻发布室或与新闻有涉的人作出。 (3)不公开强奸受害者就会成为沉默的共谋者,它强化了被强奸羞愧难当的观点,而新闻界的一种告知方式就是消除不正确的印象和刻板成见。 (4)史密斯还没有被控有罪,只是一个犯罪嫌疑人,而媒体已经不假思索地将他的名字和名誉扯进了事件,而帕特丽夏·鲍曼呢?我们应公平对待原告和被告。[1] [1] Alison Alexander and Jarice Hanson(eds.), Taking Sides : Clashing Views on Controversial Issues in Mass Media and Society, Guilford, Conn.: Dushkin, 1993, pp.86-87. 情况的复杂性与慎思善断 然而,即便那些赞成给出性犯罪原告姓名的主编也承认情况的复杂性:这意味着作为一个原则,指出所有原告的姓名,还是有选择地指出其中一些人的姓名?青少年和儿童呢? 而且如果只指出我们选择的那部分人的姓名,那是不是在制造一种比目前情况更可疑的双重标准呢? 此外,还要互联网时代的现实:互联网有时候是创造性的,有时却是破坏性的。这迫使职业编辑不仅需要关注新闻方针是否合乎伦理,而且还要问问是否与现实相关。 当信息在互联网上唾手可得时,在报刊上或广播电视中隐瞒信息有意义吗?或者,主流媒体依然通过设定一套约束标准来维持其崇高地位吗?[1] 在中国,“人肉搜索”虽然有利于公众监督权力,但是对于此类问题利弊几何?我们不容易给出答案。(台湾刚刚宣布“人肉搜索” 合法) [1][美]塞西利亚·弗兰德等:《美国当代媒体编辑操作教程》,展江、霍黎敏主译,广州:南方日报出版社2008年版,第336-338页。 (3)媒体暴力与真实暴力有无关联 自杀事件“示范效应”? 校园血案接二连三 富士康连续跳楼事件 [法国]麦克雷:媒体暴力与真实暴力无关,问题不应该归咎于媒体 简评 照片拍摄者《东南快报》摄影记者柳涛接受电话采访时对于网上指责他“守株待兔”感到委屈。 他说:“摄影记者这个职业有时候的确很残酷。当时狂风暴雨,我在那里坚持了差不多一个小时才等到那个场面。如果没等到,我根本不能用照片说明那里有个水坑。拍不到那个坑,有关单位或许不够重视,今天就不会填补那个坑,这样的话,就会有更多的人可能在雨中摔跤。” 这种自辩是站不住脚的,因为他的守候明显违反了生命价值原则,失去了人道主义关怀。谁能说在水坑中摔跤的人没有生命和重伤危险呢? (4)调侃悲剧,罔顾人伦:案例一 《信息时报》报道,2003年11月2日,一名外省男子站在广州市的一座天桥上,对着桥下京广铁路边的高压线撒尿,由于尿液导电而身亡。 “记者在现场看到,死者全身被高压线烧得黑黑乎乎的,像烧焦的烤鸭”,“‘潇洒’撒尿当场毙命”; “那男子对着高压线撒尿时,突然听见‘砰’的一声,那名男子整个身体被高压线吸引过去粘在上面,这时又发出‘砰’的一声巨响,那男子的衣服突着火,燃烧1分钟左右后,男子的衣服烧光后变成了‘烤鸭’,从10多米的高压线上掉下来当场毙命”; “附近居民认为,该男子是自吃苦果。”这样的描述似还不够刺激,报道配上了两张照片中有一张是该男子的赤裸尸体,文字说明:“男子被高压电线吸住后,又从10米的高空摔下,当场毙命。” 调侃悲剧,罔顾人伦:案例二 2004年5月27日,《华西都市报》在“10米高空脚打滑,哦呵!”的标题下报道: 26日,43岁的四川简阳籍工人曾先法,因脚下打滑,从成都凤凰山农场幸福分场一个10米高的建筑物上坠落殒命。 在该报同天的第二版上还刊登了另一则社会新闻,标题为“哦嗬!第9根断指忘在自贡了”,报道自贡市荣县一家机器设备加工企业的18岁胡姓工人手指被机器切掉9根,送往成都现代医院进行续接手术,才发现还有一根忘在了300多公里外的自贡。文章还配有一张右手五指分离的带血照片。 调侃悲剧,罔顾人伦:案例三 类似的冷血新闻近年并不鲜见。演员牛振华2004年5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