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变革及课程发展西南师范大学陈时见-如何振兴中华文.ppt

教育变革及课程发展西南师范大学陈时见-如何振兴中华文.ppt

  1. 1、本文档共3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教育变革与课程发展 西南师范大学 陈时见 一、什么是教育 日常生活中的教育 教育领域中的教育 作为日常生活用语的教育 作为一种过程的教育:如“我从这篇文章中受到了深刻的教育”中的教育 作为一种方法的教育:如“你是如何教育你的孩子的?”中的教育 作为一种社会制度的教育:如“教育是一个国家繁荣昌盛的基础”中的教育 教育理论就是要帮助人们将教育的理解从日常生活水平提升到理论水平 教育理论中的教育: 从社会的角度 广义:凡是增进知识、技能,影响思想 品德的活动 中义:学校教育(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 狭义:思想教育活动(即把教育看成整 个社会系统中的承担一定社会功 能的组成部分) 从个体的角度 往往把教育等同于个体的学习或发展过程。如教育是成功地学习与获得知识、技能与正确态度的过程。 这一定义的出发点和基础是“学习”和“学习者”,侧重于教育过程中个体需要的满足与发展,而不是社会的一般要求 从社会角度认识教育 从个体的角度认识教育 二者的统一,但总体趋向于个体的角度 富尔:《学会生存》(1972) 教育是一个终身存在的连续体。 “如果我们要学习的东西都必须不断地重新发明和日益更新,那么教学就变成了教育,而且就越来越变成了学习。如果学习包括一个人整个一生而且也包括全部的社会,那么我们除了对教育进行必要的检修以外,还要继续前进,达到一个学习化社会的境界。” 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1977) 教育旨在造就人的灵魂,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积。 教育是人对人的主体间灵肉交流的活动,包括知识内容的传授、生命内涵的领悟、意志行为的规范以及通过文化传递功能将文化遗产教给年轻一代,使他们自由地生成,并启迪其自由天性。 德洛尔等:《教育:财富蕴藏其中》(1996) 教育是不断扩展知识和才能以及不断培养判断能力和行动能力的过程,是“与生命有共同外延”的不断造就人的过程。 教育的使命:增进理解,促进民主,人的发展。 教育的基本要素 教育者 定义不同,理解也不同。广义,任何人都是教育者,包括父母、长者、政治家、社会活动组织者等到;中义,教师;狭义,所有施教才,包括贫下中农;个体学习过程,所有引起学习行为的人,包括装有学习程序的计算机。 “教育者”的虚假与真实: *教育者意味着一种“资格”而非“实体”,有明确的任务目标;有专业化水准等。因而,不仅要从“类”上加以考察,更应从“质”的方面予以把握。 *作为“教育者”的父母与作为“抚养者”的父母有根本的不同,作为“教育者”的教师与作为“教书匠”的教师有本质的差别。 *教育者不仅是对从事该职业的人的总称,更是对其内在态度和外在行为的一种规定。 学习者 * 传统上“受教育者”、“学生”的提法; * 20世纪中叶以后,随着终身教育的提出与推进,教育对象从青少年扩展到成人甚至全民,人们越来越多地使用“学习者”这一概念,以概括多种教育对象类型。 学习者的特征: * 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学习目的; * 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学习背景或基础,并由此形成不同的学习兴趣能力与风格; *不同的人在学习过程中遭遇的问题与困难不同,需要的帮助也不同; *不同的人对自向学习行为反思和管理意识及能力不同,因而其学习效率和质量不同。 学习是一种高度个性化的活动,对学习者个性的把握决定着教育的有效性及其达到的境界。 教育影响 教育影响 是教育活动中作用于学习者的全部信息,包括信息的内容,也包括住处选择、传递和反馈的形式。 教育三大要素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实践活动系统。不同教育要素的变化及其组合,便形成多样的教育形态。 二 教育的形态及其变化 从教育内部系统 制度化的教育与非制度化的教育 走向:制度化与非制度化的整合 [美]伊里奇《非学校化社会》1971 近来以来人类建立的制度化学校体系,在总体上具有压制性、同质性和破坏性,妨碍了真正的学习和教育,降低了人类自我成长的责任心,是导致许多人“精神自杀”的根源。真正的教育应该是创造性的,依赖于对出乎意料的问题的惊奇,对事物的想像以及对生活本身的热爱。 从教育系统运行的空间特性 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 走向: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的整合,从而形成教育合力,这也是学习化社会的要求。 从教育系统运行的时间特性 农业社会的教育 工业社会的教育 信息社会的教育 农业社会的教育 教育的阶级性 教育与生产劳

文档评论(0)

134****9291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