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属第二章 金属塑性成形.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三)精密冲裁 二、变形工序 (一)弯曲 (二)拉深 (三)其他变形工序 二、变形工序 图2-48 弯曲过程示意图 (一)弯曲 1.弯曲变形 弯曲变形过程如图2-48所示。 (1)最小弯曲半径 (一)弯曲 图2-49 弯曲变形区 (2)中性层 在变形区的厚度方向,缩短和伸长的两个变形区之间, (一)弯曲 有一层金属在变形前后没有变化,这层金属称为中性层。 (3)回弹 由于材料的弹性恢复,会使弯曲件的角度和弯曲半径较凸模大,这种现象称为回弹,增大的角度称为回弹角,一般为0°~10°。 2.弯曲工艺设计 包括弯曲件的结构工艺性分析、弯曲件下料毛坯长度计算、弯曲力的计算和弯曲件的工序安排等。 (1)下料毛坯长度l的计算 表2-9 中性层系数k值 (2)弯曲力的计算 (3)弯曲工序按排 对于形状简单的弯曲件,如V形、U形、Z形件等,只需一次弯曲就可以成形。 (一)弯曲 图2-50 多次弯曲成形 (一)弯曲 图2-51 拉深变形过程 1—凸模 2—毛坯 3—凹模 4—工件 (二)拉深 1.拉深变形过程与质量控制 拉深变形过程如图2-51所示,原始直径为D0的板料,经过凸模压入到凹模孔口中,拉深后变成内径为d、高度为h的筒形零件。 (二)拉深 图2-52 拉深变形过程的受力状态 (1)限制拉深系数 这是防止拉裂的主要工艺措施。 (二)拉深 (2)凹凸模工作部分应加工成圆角 一般,凹模圆角半径为R凹=(5~10)t,凸模圆角半径为R凸=(0.7~1)t。 (3)合理的凸凹模间隙 间隙过小,容易拉穿;间隙过大,容易起皱。 (4)减小拉深时的阻力 例如,压边力要合理不应过大;凸、凹模工作表面要有较小的表面粗糙度;在凹模表面涂润滑剂以减小摩擦。 2.筒形件的拉深工艺 包括拉深件结构工艺性分析、拉深件毛坯尺寸计算、拉深系数和拉深次数的确定、拉深力的计算等。 (1)拉深件毛坯尺寸计算 对于不变薄拉深,毛坯的尺寸按变形前后表面积相同,且形状相似的原则确定。 (二)拉深 图2-53 拉深件废品 (二)拉深 图2-54 筒形件的修边余量 (2)拉深次数的确定 深度小的工件可以一次拉深成形, (二)拉深 深度大的工件则需两次或多次拉深,每道次的拉深系数应小于极限拉深系数。 表2-10 低碳钢筒形件带压边圈的极限拉深系数 2.表中数据适用于未经中间退火时的拉深。 3.表中较小值适用于大的凹模圆角半径R凹=(8~15)t,较大值适用于小的凹模圆角半径R凹=(4~8)t。 (二)拉深 图2-55 多次拉深圆筒直径变化 (三)其他变形工序 图2-56 其他变形工序 a)翻边 b)胀形 c)缩口 d) 压筋 1—凸模 2—凹模 3—工件 (四)选择模锻设备 (五)确定锻造温度 (六)确定锻后工序 1.切边与冲孔 模锻件一般都带有飞边,带孔的锻件有冲孔连皮,须在切边压力机上切除,图2-32为切边、冲孔示意图。 图2-32 切边模及冲孔模 a)切边模 b)冲孔模 1—凸模 2—凹模 2.校正 对于细长、扁薄、落差较大和形状复杂的模锻件,在切边、冲孔及其他工序中都可能引起变形,需要进行压力校正。 (六)确定锻后工序 3.清理 为了提高模锻件的表面质量,改善其切削加工性能,模锻件需要进行表面清理,去除在生产中产生的氧化皮、所沾油污及其他表面缺陷等。 4.精压 对于要求尺寸精度高和表面粗糙度小的模锻件,还应在精压机上进行精压。 图2-33 精压 a)平面精压 b)体积精压 三、锤上模锻件的结构工艺性 1.应具有合理的分模面 以使金属易于充满模膛,模锻件易于从锻模中取出,且敷料最少,锻模容易制造。 2.合理的模锻圆角与模锻斜度 模锻零件上,除与其他零件配合的表面外,均应设计为非加工表面。 3.零件外形力求简单 应尽量平直、对称,避免零件截面积差别过大,或具有薄壁、高肋等不良结构。 4.尽量避免深孔或多孔结构 若孔径小于30mm或孔深大于直径两倍时,锻出困难。 5.采用组合结构 对复杂锻件,为减少敷料,简化模锻工艺,在可能条件下,应采用锻造—焊接或锻造—机械联接组合工艺,如图2-36所示。 1.应具有合理的分模面 以使金属易于充满模膛,模锻件易于从锻模中取出,且敷料最少,锻模容易制造。 2.合理的模锻圆角与模锻斜度 模锻零件上,除与其他零件配合的表面外,均应设计为非加工表面。 3.零件外形力求简单 应尽量平直、对称,避免零件截面积差别过大,或具有薄壁、高肋等不良结构。 图2-34 模锻件结构工艺性 4.尽量避免深孔或多孔结构 若孔径小于30mm或孔深大于直径两倍时,锻出困难。 5.采用组合结构 对复杂锻件,为减少敷料,简化模锻工艺,在可能条件下,应采用锻造—焊接或锻造—机械联接组合工艺,如图2-36所示。 图2-35 模锻齿轮零件 5.采用组合结构 对复杂锻

文档评论(0)

132****9295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