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探究“寄似家、家似寄”
——看《雅舍》中梁实秋先生典型的中国文人形象
江苏省通州高级中学 王冰心
摘要:“雅舍”富有独特的文化艺术特质,更是著名散文家梁实秋先生自我形象和人生经历的史诗,本文将从“人物形象”入手,探究其典型的文人思想。
关键词:梁实秋 雅舍 旷达洒脱 忧国忧民 典型性
《雅舍》选自梁实秋先生的《雅舍小品》,作为《雅舍小品》的代序,作者的最后一段文字是:“以示写作所在,且志因缘。”这交代了小品集名的由来,说明了雅舍所在和特点,当然,我理解“因缘”二字时,想到也许是缘分之意吧!作者梁实秋先生借助雅舍这个特殊之所传达出文人所特有的心理和民族情结。他就是一位典型的中国文人!
因为比赛课的需要,我查看了许多有关《雅舍》的分析、鉴赏以及教学设计或者教学实录,其中对于作者在《雅舍》文章中所表达的人生心态,无一例外,每个人都认为是一种旷达洒脱,以简朴为乐,随遇而安的人生态度。当然,这一点是正确的,但是作者真的只有这层意思吗?在思考“寄似家、家似寄”句子含义的过程中我有了新的发现和认识,那就是在这篇文章中还蕴含着梁实秋先生的民族情结,爱国情结,而这却一直被我们忽略了。以下,我将围绕“寄似家、家似寄”对这个问题从几个方面进行阐释。
首先,“寄似家”——旷达洒脱、随遇而安的中国典型文人。
雅舍看上去瘦骨嶙嶙、单薄的可怜, 并且并不能让人避风雨,因为有窗而无玻璃,风来则洞若凉亭,雨来则渗如滴漏,但是梁实秋先生却对他依依不舍,好感油然而生,认为它富有个性,有个性而可爱,可爱得让人喜欢不已。雅舍位置在半山腰,地点荒凉,然而作者却说无论月明之夕或是风雨之日,朋友大抵不嫌路远,路远乃先情谊。雅舍蓖墙不固、门窗不严,邻人的声音随时荡漾而来,鼠子瞰灯,蚊子猖獗,聚蚊成雷,但是作者却能感受到所有的事物都充满了生命的气息和自由,雅舍在他眼中就是一个可以随意而为,自由活动的天地。当然,处在大自然怀抱中的雅舍,地势较高,得月较先,在宁静的氛围中可以静静的享受大自然的杰作,雅舍亦幽绝而显得有趣。雅舍的陈设十分简朴,只有一几一椅一榻,然而梁先生酣睡写读,均已有着。同时,他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根据自己的风格随意布置雅舍,享受一种随性不落俗的快乐。
在文章当中,梁先生总是不经意地带入一些闲笔,比如细雨蒙蒙之际,让他仿佛看到了“俨然米氏章法”;在谈及“雅舍”俱不从俗的的布置时,他说“笠翁《闲情偶寄》正和我意”。涉及到两位文人,一位是宋代的书画家米芾,一位是清代的作家,戏曲家李渔,雅舍让作者想到了两个文人以及书画、作品,我们能看到“雅舍”的另一个可爱之处即具有文化的渊源与气息。这种闲来之笔正是作为中国典型文人的梁实秋先生文化内蕴自然而然的外化,在余光中先生的《听听那冷雨》中,这样的笔墨随处可见,有“杏花,春雨,江南”的水乡风情,有“仓颉的灵感不灭,美丽的中文不老”的汉字风华,由“雨”,向往古神州的天颜千变万化……恩师对余先生的影响可见一斑。正是这份典型内蕴与典型心理赋予了雅舍不同凡响的“雅”趣!这种“雅”镌刻着自古以来中国文人“游心于物外,不为世俗所累”的精神高度,从古至今,生生不息,颜回身行“箪食瓢饮”,刘禹锡挥笔“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苏轼大唱:“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尽,用之不竭。”……
因此虽然是寄居雅舍,但是确如家一般的温暖。中华之大,只要有中国文化,民族特征的地方都是家,都是心灵的安居之地,雅舍让作者在混乱的年代寻找到一份温暖和依靠!
其次,“家似寄”——热爱祖国、忧患国难的中国典型文人。
对于“家似寄”这个问题的思考要比第一个问题难一些,深刻一些。雅舍在作者眼中明明已经是个安居之所,是一个心灵的家园了,为什么会有“似寄”之感呢?很多的学生在听到这个问题的时候直接就笑了,这还不简单吗?雅舍本来就不是作者真正的家啊。如果问题的答案仅仅止步于此,那么我们将失去对梁先生身上更加光辉灿烂品质的认识机会。
如果做进一步认真的思考,我们可以在《雅舍》第六段文字中,找到一个深入些的认识,即“但思‘天地者王五之逆旅’,人生本来如寄”,我住‘雅舍’一日,‘雅舍’即一日为我所有。” 天地是万物的旅社,我们每个人都是寄居者,是一个匆匆过客,苏轼有言: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不管我们是住迪拜帆船大楼,世界最奢华的酒店,还是住茅屋、住桥洞,都是寄寓在宇宙天地之间。生命如蜉蝣一般短暂,就像一个匆匆过客寄居天地之间,说不定哪日就离开了,转瞬即逝。曹丕的《善哉行》说得很好“人生如寄,多忧何为?”。 《Life for Rent》,习惯的译法是《漂泊的心》,也有人直译成《租来的生命》,我更愿意称为《人生如寄》。其实都是一样的,人生如寄,所以轻盈,所以漂泊,所以恍惚迷离。得是个体的、桩桩件件的,失是总体的,良辰美景奈何天。天地是万物的旅店,我们还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