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生命的成长,教育的真谛
——哈尔滨市树仁学校课题实验课听课叙事
我一翻听课本,确有新任科研骨干听课这么一回事。这可真是,做完课算是“交了差”,关注性下降了一半,还记得没做之前得去淮河小学听课的那次,那可真是记得“牢绷”的,不惜代价也得去,不看,知道怎么整?我手头还有好多事,请个假?算了,工作永远忙不完,但学习的机会不是想有就有的,反正时间上还赶趟。
我到了树仁学校,看了校牌,挺奇怪,怎么不叫小学或中学,我也没时间考虑,匆匆签了到,进了教室,怎么就这么几个学生(11个)?干嘛呀这是?学生人太少了吧?小班额授课?个案研究?
这要是搁我们校,我就直接问学生了,你们班怎么这么少人?还好我很稳重,我还想向离得近的学生借支笔,我记得我带了(后来证明确实带了),但我看别的听课老师都就坐了,端端正正的,我坐得靠前,我不能为找管笔翻包倒兜的。就在这时,我注意到了我旁边学生回视我的眼神,我的心猛地缩紧了一下,那目光无比呆滞,毫无正常学生的灵动,我迅速观察了其他学生,我的心中不由一凛,原来他们是智障学生,这是特殊教育。
我想我真是笨,我回想起下了车问路时,告诉我的人们眼中的异样,有的嗤笑,有的不屑,还有人冒了一句“啥子学校”,我还想,这些南方人,入乡随俗么,“什么”要说成“啥子”,真是五湖四海,原来是……
这是我自打听课以来,所听的最感人的一节课,震撼!尤其老师帮一个孩子上台回忆她在特奥会得了奖牌的那一幕,重挂四个奖牌,她似乎不会说什么,就是笑,真正幸福的,成功的,满意的,骄傲的,带着一丝丝窃喜的,心花怒放的笑!那一刻,我的眼泪几乎要出来了,但我一想我这不是在家看电视,我马上憋了回去,尽量若无其事。做课的宋红老师很有耐心,像孩子们的妈妈一样,“俯首甘为孺子牛”,引导他们,赞美他们,鼓励他们,孩子们还造句说要报效社会。最后他们唱《感恩的心》以及“曾经是莽撞少年曾经度日如年,我是如此平凡,却又如此幸运,在我生命中的每一天(Everyday是课题)”使课堂上师生、生生情感交融达到了高潮。他们共同演绎生成了一曲友爱、真纯、感恩之歌。这堂课给我的启示已经超出科研意义了,它给我的闪光启示是:尤其特殊教育,一要有耐心,二要有方法,三要有关爱,教师缺少这三样中的任何一样,无法做好特殊教育。这也是我第一次听特殊教育的课,第一次近距离接触智障孩子。一个孩子还和我握了手,回家的路上我想我应该像和我爱人谈恋爱时,第一次握手后好几天不洗手才是。
江主任在总结时提到了宋红老师的一件事,即她在考研面试时教授问:他们都那样了,做特殊教育有什么用呢,国家还投资干什么呢,意义在哪呢,价值在哪呢等等。宋红老师回答,如果你有这样的孩子,我们做特殊教育就能使你安心工作,使你发挥你的社会价值。大概意思是这样。宋红老师很聪明,真敏锐,回答得非常到位、有水平。正像樊淑艳老师所说,每一个特殊孩子背后是一个家庭,甚至一个家族的顾念。面试时的教授先生(抑或女士?)对投资意义的质疑也没错,毕竟是“独立思考”,没有用“政治上的正确”来套自己的思维,但听说他后来无语了,没有追问,这就不好了,说明他问得很随便,不是在做了深入思考而问,这样的问好像没什么价值,也反映了他是下意识地一问,即潜意识里是认为没有用的。触类旁通,在某一领域有洞见,在其他领域也能见人所不能见)。胡主席是来过哈尔滨市燎原学校看望智障孩子的。
由此我又想到,从宋红老师的影子里,看到树仁学校对学生这样关爱,但如果智障孩子们将来父母不在了怎么办?不可能每个孩子都有继续生活的条件和生存的能力。《宪法》规定了公民的物质帮助权,即指公民在年老、疾病、残疾等丧失劳动能力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情况下,有权利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从而维持基本生活。但社会相关体制能不能担负起这份责任?如果不能,今天这样温暖,明天任其自生自灭,社会在孩子们心目中的反差会多强烈?加快社会福利体制建设才是根本解决之道。再一个,对孩子们的心理问题,重要一点不是同情怜悯,有时最好的尊重是以看待常人的心态去看待才是真正的尊重,当然也分情况。
雨群老师提到从佛法角度,残障是前生业力所带来的。我颇不赞同对佛法可以这样理解。似乎前生造孽,今生残障受罪。我们怎么知道他“自闭”是在受罪?他完全沉浸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自我感觉说不定比我们幸福。我们只不过以我们的某种客观标准为主观而武断其不幸福。“子非鱼,焉知鱼之乐?”“子非鱼,焉知鱼之不乐?”痛苦的其实是其父母。进修校董校长说,“教育的真谛在于促进生命的成长”,真正扣题,这样一堂课,对生命的关爱已经超出了技术范畴的透析。
最后还得提到科研的问题,我认为对特殊教育而言,科研极具意义。智障孩子上英语课有没有意义?当然有意义,不是问题,我认为比我学习英语还要有意义得多。西方国家有的孩子患了失读症,由于汉字不是拼音文字,学习了汉语,竟然能读能写。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