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5. 拉伸凸模及凹模的圆角半径 (1) 拉伸凹模的圆角半径按经验公式确定, 即 当工件直径的 d 200mm 时, 拉伸凹模圆角半径应按下式确定: (2) 拉伸凹模圆角半径也可以根据工件材料的种类与厚度来确定。一般对于钢板拉伸件r凹 = 10δ。(3) 以后各次拉伸时, r凹 值应逐渐减小, 其关系为 r凹n = (0. 6 ~ 0. 9) r凹(n - 1) 。 (4) 拉伸凸模的圆角半径根据下述规定来选取: 除最后一次拉伸工序外, 其他所有各次拉伸, 凸模圆角半径 r凸可取与凹模圆角半径相等或略小的数值: r凸 = (0. 6 ~ 1) r凹; 在最后一次拉伸中, 凸模圆角半径应与工件的圆角半径相等, 但对于厚度小于 6mm 的材料, 其数值不得小于(2 ~ 3) δ, 对于厚度大于 6mm 的材料, 其值不得小于(1.5 ~ 2) δ; 如果工件要求的圆角 半径很小, 则在最后一次的拉伸以后, 需进行整形。 (5) 有压边圈的拉伸模, 相邻两次拉伸工序的凸模和凹模圆角半径关系如图 3-40 所示。 6. 压边力 1) 采用压边圈的条件 为了防止拉伸过程中工件的边壁或凸 缘起皱, 应使毛坯(或半成品) 被拉入凹模圆角以前保持稳定状态, 其稳定程度主要取决于毛坯的相对厚度 100δ/D × 100, 或以后各次拉伸半成品的相对厚度 δ/dn - 1 × 100。 为了作出 更准确的估计, 还应考虑拉伸系数的影响, 因此根据图 3-41 确定是否采用压边圈更符合实际情况。在区域Ⅰ内采用压边圈, 在区域Ⅱ 内可不采用压边圈。 2) 压边力的计算 压边力可用如下公式进行计算: p边的经验公式为: 3) 压边装置的类型 压边装置分为下述两种: (1) 刚性压边装置。这种装置在双动压力机上利用外滑块压边。这种压力的特点是压边力不随压力机行程变化而变化, 拉伸效果好, 且模具结构简单。 (2) 弹性压边装置。弹性压边装置用于一般的单动压床, 特点是压边力随压力机的行程变化而变化。弹性压边有气垫、弹簧垫、橡胶垫三种方式, 如图 3-42 所示。 气垫在压力机工作台下; 弹簧垫和橡胶垫一般装在冲模上, 有时作为通用缓冲器也可装在压床工作台下。这三种压边装置所产生的压边力和行程的关系如图 3-43 所示。图 3- 43 中表示, 气垫的压力随行程变化很小, 可以认为是不变的。 7. 拉伸力及拉伸功 1) 拉伸力的计算 拉伸件的拉伸力 2) 压力机压力的选择 3) 拉伸功 拉伸功并不是常数, 而是随凸模的工作行程而改变的, 如图 3- 44 所示。 为了计算实际的拉伸功, 即曲线下的面积, 不能用最大拉伸力 F拉max, 而应该用其平均值 F拉平均计算。 对于汽车拉伸件的拉伸, 其拉伸功为: 压力机的电动机功率按下式计算: 3. 4. 3 车身覆盖件的拉伸 1. 车身覆盖件拉伸的特点及其类型 车身覆盖件多为复杂的空间曲面零件, 其拉伸特点如下: (1) 毛坯在模具中的变形十分复杂, 各处应力很不均匀, 因此不能用拉伸系数来判断和计算它的拉伸次数和拉伸的可能性, 目 前还只能用类比法在生产中调整确定, 而且这类零件不希望经过多次拉伸, 一般是一次拉伸成型。 (2) 这类零件形状复杂, 深度不匀, 往往也不对称, 压边面积所占比例小, 因此, 需要采用拉伸筋来加大进料阻力, 或是利用拉伸筋的合理布置, 改善毛坯在压边圈下的流动条件, 使各区段金属流动趋于均匀, 以防止起皱。 (3) 有些零件, 由于拉伸深度浅, 拉伸时材料得不到充分的拉伸变形, 回弹大, 易起皱, 且刚性不好。 这就需要采用拉伸槛来加大压边圈下材料的牵引力, 以加大其塑性变形程度, 保证零件在修边后弹性畸变小、刚性好, 以消除鼓膜状的缺陷。 (4) 为了保证这类零件在拉伸时能经受最大限度的塑性变形而不致产生破裂, 其原料的力学性能、金相组织、化学成分、表面粗糙度及厚度公差都有很严格的要求。 (5) 不规则零件拉伸需要的变形力和压边力都较大。 因此, 在大量生产中, 其拉伸可采用双动压力机进行。 2. 车身覆盖件的拉伸工艺要素 1) 拉伸方向 合理的拉伸方向应符合下列原则:(1) 应能保证将工件需拉伸的部位在一次拉伸中完成, 不应有凸模接触不到的死角或死区。(2) 拉伸方向应保证凸模两侧的包容角尽可能保持一致, α ≈ β 。 2) 压料面 压料面有两种情况: 一种是由 工件本体部分组成; 另 一种是由 工艺补充部分组成。 这两种压料面的区别在于前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