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黄疸(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中医诊疗方案
(2018 年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
[1] [2]
参照《中医临床诊疗术语》 及《中医内科学》 。
(1)以身目发黄、胁肋疼痛、小便黄赤、倦怠乏力为主症;
(2 )以口干、口苦、纳呆腹胀、瘙痒、脘腹痞满、发热等为次症;
(3 )必须具备目睛黄染,再结合起病特点、肝功能检查及影像学检查等可
诊断。
2.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感染病
[3]
学分会发布的《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诊断和治疗专家共识(2015 )》 。
(1)患者存在胆汁淤积的临床表现及生物化学改变;
(2 )胆道成像具备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典型的影像学特征;
(3 )除外其他因素引起胆汁淤积,若胆道成像未见明显异常发现,但其他
原因不能解释的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疑诊者,需肝活组织检查进一步确诊或除外
小胆管型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
(二)证候诊断
[4]
参照《中医内科学常见病诊疗指南》 。
1.阳黄
(1)湿热兼表证:面目俱黄,发热恶寒,胸胁闷痛,口渴而不欲饮,小便
黄赤,大便干结,泛泛欲呕,胁肋作痛,苔白腻,脉弦浮数。
(2)肝胆湿热证:胁肋胀痛或灼热疼痛,口苦口黏,胸闷纳呆,恶心呕吐,
小便黄赤,大便不爽,或兼有身目发黄。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数。
(3)瘀热互结证:黄疸较深,稽留不退,皮肤瘙痒,抓后有细小出血点及
瘀斑,右胁刺痛,口咽干燥,大便色浅或灰白,小便深黄,女子或见月事不调,
舌质暗红,苔少,脉实有力或弦涩。
2. 阴黄
(1)肝郁脾虚证:身目发黄时间较长,右胁胀痛,食欲不振,肢体倦怠乏
力,心悸气短,食少腹胀,瘙痒,舌淡苔黄,脉弦。
(2)寒湿内停证:黄疸较深,色泽晦暗,经月不解,皮肤瘙痒,或右胁不
适,或神疲乏力,形寒肢冷,食少脘痞,小便黄而清冷,大便色浅或灰白,舌体
胖,舌质暗淡,苔白滑,脉沉缓。
(3)脾肾阳虚证:黄疸晦暗不泽,脘闷腹胀,食欲减退,神疲畏寒,倦怠
乏力,四肢不温,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脉濡细或沉迟。
二、治疗方法
(一)辨证论治
1.阳黄
(1)湿热兼表证
治法:解表散邪,清热除湿。
推荐方药:麻黄连翘赤小豆汤。麻黄、连翘、赤小豆、桑白皮、杏仁、甘草、
生姜、大枣。湿重者加猪苓、茯苓、泽泻、白术、白鲜皮等;发热重者加黄芩、
虎杖、蒲公英等。或具有同类功效的中成药(包括中药注射剂)。
(2)肝胆湿热证
治法:疏肝利胆,清热化湿。
推荐方药:热重于湿者,茵陈蒿汤加减,茵陈、栀子、生大黄、蒲公英、赤
芍、郁金、葛根等;湿重于热,温胆汤加减,陈皮、清半夏、茯苓、竹茹、枳实、
厚朴、茵陈、甘草等;湿热并重者,茵陈蒿汤合茵陈五苓散加减,茵陈、栀子、
生大黄、茯苓、猪苓、白术、泽泻、郁金、益母草等。或具有同类功效的中成药
(包括中药注射剂)。
针灸治疗:以足少阳、足厥阴经穴及相应背俞穴为主。选穴:阳陵泉、阴陵
泉、太冲、胆俞、内庭、中脘、足三里、公孙、内关、大肠俞、天枢。操作:毫
针泻法。大椎、中冲、少冲用三棱针点刺出血。
中药灌肠:药物组成:茵陈、芒硝、大黄、虎杖、枳实、厚朴等。灌肠方法:
中药浓煎取汁 100ml。患者取侧卧屈膝位,臀部抬高 10cm,使用石蜡油润滑灌
肠管及肛周皮肤,将灌
- SA8000社会责任管理体系;RBA责任商业联盟;IETP玩具业责任规范 + 关注
-
实名认证服务提供商
本人长期从事SA8000社会责任管理体系;RBA责任商业联盟;IETP玩具业责任规范;BSCI商业社会责任准则;ISO9001管理体系;ISO14001管理体系;ISO45001管理体系;SEDEX、ETI、WRAP等买家社会责任审核;C-TPAT、GSV、SCS、SCAN等买家反恐审核;GMP、GMPC、BRC等良好生产规范审核;代客预审COC;帮工厂做COC预审。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