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PAGE
PAGE 1
性别歧视思维在汉语中的体现
杨丹,张白翎,赵露露,祁婷婷
内容摘要:语言是社会的产物,其存在与发展与人类社会的形态息息相关,并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社会思维的影响。在长期的父系社会影响下,汉语体现出了明显的对女性的性别歧视。本文就汉语构字、词序和语序、称谓、俗语和成语等四个方面对汉语中的性别歧视思维进行研究,并对改善汉语中的性别歧视的现象提出了一些想法。
关键词:性别歧视;思维;汉语
一、引言
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与社会结构和社会价值体系紧密相连。语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及人类最主要的交际工具,直接反映社会生活和使用者的思想和价值观。【4】语言中的不平等现象源于人们思维上存在的偏见,思维偏见导致了语言偏见,而语言不平等又加强了社会不平等。中国长期以来处于农耕社会,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结构形成了男主外女主内的角色分工,这使男子在社会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女性在经济上只能依靠男人。长此以往,女性就主动退到从属地位,承担生儿育女,延续香火的作用,男尊女卑的现象就自此形成。而这种对女性的歧视思维也反映在了汉语之中。 本文主要从汉语构字、词序和语序、汉语称谓以及成语俗语方面来探究根深蒂固的性别歧视思维在汉语中的主要表现。
二、从汉语构字看性别歧视
汉字是一种表意文字。它不仅是汉民族用于记录生产生活等活动的符号,更是整个汉民族思维历经千百年而最终形成的结晶。【3】这使得汉字在字形与字义上自然而然地反映着汉民族的思维方式。其中,一部分“女”字部的汉字尤为明显地体现出了汉民族历史悠久的“轻女”思维。
甲骨文和小篆中的“女”字都是一个屈膝而跪的人的形象。甲骨文与金文中,凡是与女子有关的字,例如“女”、“母”、“妻”等,下部都呈屈曲形,呈现出一个卑微跪拜的姿态。甲骨文出现于殷商,彼时,女性地位并不高,甚至一直处于被压迫、被统治的地位。可见,这些象形字潜移默化地反映出了汉族先民们“轻女”的思维方式。
汉字字形在千百年的发展中已然有了很大变化,形成了如今的简体字。然而,古代汉民族这种“轻女”的思维仍然保留了下来。
其一,上下结构的女部字,以“姦”字为例。《说文》中说道:“姦,私也。从三女。”【8】此字同“奸”,用三个“女”字叠加而表示,无疑体现了一种对女性的高度歧视与偏见。
其二,左右结构的女部字,以“姻”字为例。《说文》中提到:“姻,婿家也,女之所因,故曰姻。”意思是女方到了婿家就有了依靠,女子因夫而成,反映出婚姻中男女不平等。女性被认为是软弱无能的,必须依附于夫婿。【6】
其三,包围结构的女部字,以“嬲”字为例。“嬲”字有戏弄之意。从字形上看,两“男”围住一“女”,极明显地反映出了对女性的轻视。
其四,从字义上看,以“嫉、妒、婪”等字为例。这些字在意义上表现出了人性丑陋的一面,却为何要以“女”部为部首,不仅仅只是因为“女子善妒”,更是因为古代汉民族思维中对女子的一种偏见、一种歧视。
汉字与其他字母类文字不同,在字形上便能体现出造字者、乃至整个民族的思维模式。作为民族文化的载体,汉字能在最大程度上反映出汉民族的思维模式。这在“轻女”思维于“女”部字中的体现上可得到有力佐证。
三、从汉语词序和语序看性别歧视
语言类型学将语言分为四大类,即孤立语、屈折语、黏着语和复综语。汉语属于四大语言类型中的孤立语,它的词形缺乏变化,但词的顺序要求非常严格,不能随便更改。【5】而先后顺序反映的是我们的尊卑观念,先尊后卑是我国史学界所公认的一条原则。因此从语素结构的先后顺序上,我们可以看出汉语中显见的对女性的性别歧视。汉语词汇中,男性语素和女性语素同时出现时,排除出于押韵的需要,一般会把男性语素排在前面,女性语素排在后面,例如:“男女”、“夫妻”、“父母”、“子女”、“兄嫂”、“郎才女貌”、“夫唱妇随”、“男耕女织”、“痴男怨女”、“金童玉女”等。有时,根据实际情况和语境需要,男女词素的位置也会颠倒,比如用“女才郎貌”表示女方才能出众,男方仪表堂堂,或用“妇唱夫随”表示丈夫听自己妻子的话,但是这时这类词一定要带上引号以表示一种非正常现象或用法。这种语言习惯也影响到了与动物有关的词语的词序排列,如:“公母”、“雄雌”、“龙凤”、“凤凰”、“鸳鸯”等。
同样的,在汉语语序中也有相同的男前女后现象。在故事中,男主角的名称总是放在女主角的名称之前讲,例如:“王子和公主”、“亚当和夏娃”、“梁山伯与祝英台”、“牛郎织女”等。而句子中的并列结构也遵循这一原则:
这双肥大的手消失了以后,我的眼前又换了数不清的小手:男人的手,女人的手,老人的手,小孩的手。【2】
他结过两次婚,讨了两个姨太太,生了五儿一女……【2】
虽说在语流当中,语素总有前后之分,但大量的遵守男前女后规则的词序和语序表明这并不是一种巧合,而是父系社会对于男性统治地位和女性附庸地位的肯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