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如何激发学生的数学兴趣
数学在大多学生眼里是枯燥乏味、 深奥难懂的, 学生只是出于学习任务去
学习。就其原因 ,一是数学本身逻辑性太强,让学生感觉复杂外,更重要的还在
于许多教师忽视了对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激发。孔子曾说过: “知之者不如好知
者 ,好知者不如乐知者。 ”由此可见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
学习 ,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条件。 学生数学兴趣的激发实在重要, 它类似于 “砍
柴”前的“磨刀” ,只要“刀”快,功效自然就大了。
在数学教学中, 我比较注重学生数学兴趣的激发, 我主要采取如下方法, 且颇有
成效。
一、 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趣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 需要老师引导、培养和保护才能形成和发展。
因此,老师要不同的数学问题,创设不同情境,从数学知识方面培养学生的学
习兴趣。如在学习“三角形三边关系”时,我这样提出问题: “用三根木棍能组
成一个三角形吗 ?”学生兴趣一下上来了,都迫不及待学生回答“能! ”。但我却
开始微笑示意,提醒他们再思考,结果学生还是坚定的回答说: “能!”。这时,
我拿出三根长短差距很大的木棍进行演示,当学生看到这样的三根木棍居然不
能组成一个三角形时,既感到意外,又更加来了兴趣。然后我启发学生自己动
手用木棍去组成三角形,并且寻找出要构成三角形,三条边长应满足怎样的关
系。创设这样的问题情境,既能促使学生积极探索,又能将思维引向深层,从
而达到激发学习兴趣的目的。
二、 把“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激发兴趣。
现代社会里, “数学不仅能够帮助我们在经营中获利, 而且, 它能给予我们
能力,包括直观思维、逻辑推理、精确计算,以及结论的明确无误” 。在数学教
学中,把“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让生活走进数学课堂,也让数学回归生
活,这既能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兴趣,也是数学教学要达到目的。
例如,在学习“同类项”一节课时,我准备一小袋硬币(有 1 角,2 角,5 角, 1
元),请两位同学用最快的时间计算出袋里一共有多少钱?(一个学生一枚一枚
去加,一个学生想到将相同面值的分类计算后加总数) 。通过这个实践活动,学
生很快就明白了“同类项”的合并计算,这就是把“数学”知识运用于生活中。
又如学习利息计算问题。 很多学生都对钱感兴趣, 可对银行里储蓄利率是怎么计
算的却搞不懂。我在教学“利息计算”时,先让学生们回家了解父母在银行里存
的 1000 元钱,存 1 年的利息多少?存 2 年的利息多少?存 3 年利息又是多少?
并且记下准确数据。课堂上我问学生: “银行是怎么计算利率的呢?”学生都摇
头。于是,我首先告诉他们:利息 =本金* 年利率 * 储存年数,然后又告诉他们储
蓄 1 年期、 2 年期、 3 年期的年利率分别是多少。最后,我让学生计算他父母存
的钱该得多少利息, 看银行给他父母算对没有?学生一听, 马上提笔计算, 而且
算得很认真。就这样,我将“生活”与“数学”紧密联系,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
数学的兴趣。
三、 引导学生发现、探究问题,激发兴趣。
新《数学课程标准》倡导“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探究式
学习。然而,实际教学中我们多数情况下都是教师讲,学生听,学生的学习方式
单一、被动,缺少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和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教学中如果让学
生参与讲课, 给学生提供解决问题的机会, 营造宽松的环境, 就能够使学生处于
积极主动的思考状态,发挥他们的学习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