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爱情小说的文化阐释.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唐代爱情小说的文化阐释 宁波大红鹰职业技术学校 董超 内容提要:“可称一代之奇”的唐传奇是中国文言小说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高峰,它的出现标志了中国小说发展已趋于成熟。其创作意识、题材内容、艺术技巧都较前代有很大的拓展和进步,特别是其中的爱情小说,堪称是小说花丛中的奇葩。本文从人与人恋爱和人与异类恋爱两个方面着手,对其所蕴含的唐代社会生活面貌和文化风习进行阐释.在人与人恋爱方面,分析了爱情与婚姻背离、风流与圣贤相融、奋争与命定共存的多元化爱情观;在人与异类恋爱方面,反映了人们追求新奇故事的审美情趣,作者对美好婚姻的向往,宗教思想对人们的心理影响以及唐代贞节观念淡薄。总之,唐代爱情小说历史的和美学的价值是不容低估的,它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关键词:唐代爱情小说 门阀观念 浪漫色彩 命定论 人与异类恋爱 中唐以后,传奇小说兴起,并和唐诗、唐文一样达到了绚烂之境。而其中影响最大、艺术成就最高、最精彩动人的,就是以爱情婚姻为题材的小说。它通过生动的故事描写和人物刻画,展现了唐代丰富多彩的生活画卷,多层次地反映了人们的生存状态、生活理想、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 一 在唐代社会的婚恋状况的表面现象之下,隐伏着深层的爱情观念。尽管唐人缺乏能够解释时代爱情现象的理论著作,但我们却可以从唐小说中读解出这些信息来。唐代爱情观念的突出特点是多元性。 (一)爱情与婚姻背离 在唐代,爱情要浪漫,婚姻要现实。爱情对象要有才有色有情,婚姻对象则要有门第有 德行,爱情和婚姻是两码事。唐代爱情小说不少以悲剧为结局,导致这种结局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门第观念的存在,小说中不幸的男女主人公也就成为门阀制度的牺牲品。 魏晋六朝门阀观念深重,世族与庶族互不通婚。至唐朝门阀观念依然存在。唐朝皇帝几次修订《氏族志》,并非反对门阀制度,其目的在于提高皇室的社会地位,但所有这些却更张扬了门阀观念。《新唐书·柳冲传》记载:“过江则为‘侨姓’,王、谢、袁、萧为大,东南则为‘吴姓’,朱、张、顾、陆为大,山东则为‘郡姓’,王、崔、卢、李、郑为大;关中亦号‘郡姓’,韦、裴、柳、薛、杨、杜首之,代北则为‘虏姓’,元、长孙、宇文、陆、源、窦首之。” [1](P·4138) “‘郡姓’者,以中国士人差第阀阅为之制,” [2] (P·4138)“今流俗独以崔、卢、李、郑为四姓,加太原王氏号五姓。”[3](P·4138)而一般士人以不娶五姓女为人生一大憾事。可见唐朝门第观念影响之深。 《唐律疏议》卷十三《户婚》云:“以婢为妻者,徒二年。以妾及客女为妻,以婢为妾者,徒一年半。各还正之。”[4](P·502)卷十四《户婚》云:“人各有耦,色类须同。良贱既殊,何宜配合。” [5](P·523)唐代的贱民阶层包括部曲、杂户、官户、奴婢等。部曲指家仆;杂户,户口的一种,位于平民和奴婢之间;官户,即罪役户,前代以来配隶相生、或者今朝配没,没有户口,隶属诸司。也就是说,只有同一等级的人才能结婚,对良贱之间的婚姻是禁止的。律有明文规定,则现实生活中的婚姻必须严格遵守。这样一来,从客观上也强化了人们对门第的崇尚。 古代封建社会是一个男权的社会,尽管唐王朝是中国封建社会中政治较为开明,思想较为解放的朝代,但仍旧摆脱不了封建礼教的重重束缚。 《唐律疏议》卷十三《户婚》云:“若男家自悔者,无罪”[6](P·497),只是聘财不追而已。又规定女方“若更许他人者,杖一百;已成者,徒一年半。后娶者知情,减一等。女追归前夫,前夫不娶,还聘财,后夫婚如法”[7](P·499)。律条如此规定,也就决定了男女婚恋的不平等和男方婚恋上的主动权,也易于造成始乱终弃的结局。《莺莺传》中的张生绝情绝义后,不仅将莺莺的情书作为炫耀于人的资本,更以儒家的礼教为招牌,污蔑莺莺为“尤物”、“妖孽”,不仅薄情而且近乎卑鄙。《霍小玉传》中的李益虽对小玉确有感情,也曾谓玉曰:“皎日之誓,生死以之,与卿偕老。”但是,与妓女结婚,李益怎敢向“素严毅”的母亲提出这件事?假如提出来,在当时社会背景下,又怎能为家庭所接受?最终,理智战胜了情感,生性懦弱的他还是向门阀低头,向世俗屈服,接受了母亲的安排,与高门大姓卢氏表妹成亲。《唐律疏议》卷十四《户婚》云:“诸卑幼在外,而尊长后为定婚,而卑幼自娶妻,已成者,婚如法;未成者,从尊长。违者,杖一百” [8](P·518)。若李益固执的与小玉在一起,是为不孝。而唐律将“不孝”列为“十恶”第七条,处刑甚重。所以,李益抛弃了所爱之人,霍小玉命丧黄泉,两人的爱情悲剧实在不能完全归咎于李益,而是那个时代造成的。从另外一个方面来说,生活在礼法重压与爱恋煎熬中的李益则更值得同情,他是那个时代处于进退维谷、陷于尴尬境地的众

文档评论(0)

asd336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