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大师张中行流光碎影的一生管理论文.docVIP

国学大师张中行流光碎影的一生管理论文.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国学大师张中行流光碎影的一生管理论文 正文 摘要:在燕园,曾经住着四位老先生:季羡林、金克木、邓广铭、张中行,人称“未名四老”。四老中金克木、邓广铭早已仙逝。2007年2月24日,张中行先生也走了,享年98岁。 下载论文网 安守“都市柴门” 张中行,原名张璇,1909年出生于河北省香 关键字:国学,大师,张中行,中行,流光,碎影,一生 在燕园,曾经住着四位老先生:季羡林、金克木、邓广铭、张中行,人称“未名四老”。四老中金克木、邓广铭早已仙逝。2007年2月24日,张中行先生也走了,享年98岁。 下载论文网 安守“都市柴门” 张中行,原名张璇,1909年出生于河北省香河县的一个农民家庭。193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做过教师、烧炉工、阅览部主任、出版社编辑等不同的工作。1949年,张中行终于落脚于人民教育出版社,从事编辑终生。 张中行一生历尽坎坷磨难,平生饱学,满腹经纶,终于在80岁以后才得以彻底抒发,创造了中国高龄畅销书作家的纪录。他的著作《负暄琐话》、《顺生论》、《流年碎影》等十几本散文集,在国内外业界引起了广泛关注,他被季羡林先生称为当代中国散文八大家之一。有人评价,张老的《负暄琐话》、《负暄续话》、《负暄三话》堪称中国当代《世说新语》,《顺生论》则堪称中国当代的《论语》 张中行研究国学、逻辑学、哲学,不仅思索老庄、孔孟、佛学,而且研究罗素、培根,这在当代文人中并不多见,其成就令众人仰视。与张老有半个多世纪交情的好友启功这样评价张中行:“说现象不拘于一点,谈学理不妄自尊大。”熟悉他的人评价他是性格耿直,心地善良,有长者风范。 可是张中行一生清贫,85岁的时候才分到一套普通的三居室,屋里摆设极为简陋,除了两书柜书几乎别无一物;可老人对此却从未有怨言,甚至还为自己的住所起了个雅号叫“都市柴门”,安于在柴门内做他的布衣学者。 与“姐”厮守半世纪 张中行的夫人李芝銮是世家独女,张中行对她的第一印象是“体貌清秀而性格温婉”。两人1936年结婚,“过起了用小煤火炉做饭吃的生活,虽简陋而安适”。李芝銮长张老一个半月,两人都属猴,张老便称夫人为“姐”,两人相濡以沫厮守了半个世纪。张中行曾经说过:“我的夫人人品非常好,待人忠厚,对谁都非常好,很难得。夫人能忍,无论环境如何、境遇如何,都能泰然处之。 张中行把婚姻分为四个等级:可意,可过,可忍,不可忍。关于自己的婚恋,他属于大部分“可过”加一点点“可忍”,“她的感情以及表现是旧时代的,嫁谁,护着谁,甚至舍己,却并不火热到总想抱住卿卿我我;语云,来而不往,非礼也,我也就没有感到过有这样的火热。 张中行曾写过一句诗:“添衣问老妻。”张老对此的解释是:“吃饭我不知饥饱,老妻不给盛饭。必是饱了。穿衣不知冷暖,老妻不让添衣,必是暖了。”张老冬天爱穿一件小棉袄,很抱身儿,当是夫人亲手缝制。遇有人问冷不冷时,他总是一手掀起外套衣襟,一手拉出里面小袄:“我还穿着棉袄呢。”几十年夫妻之情溢于言表。 张中行女儿们回忆说:“母亲去世后,我们一直瞒着他,说母亲在医院里。不久前他自己人在医院里,还跟人说,他出院后还要写散文出书,挣稿费给妻子看病用。 “左手书”与“半百砚” 张中行兴趣广泛,自认主要有两项,一是书法,一是藏砚。他早年曾钻在故纸堆里,看了不少书法及书论,后多有临摹。其作品还曾在中国美术馆与书法名家启功、欧阳中石等一起展出。后来,张中行自己“学书不成”,是由于自己是“生来的左撇子” 张中行爱砚,他收集名砚也有半个世纪的历史,还曾请篆刻名家为自己刻一闲章:“半百砚田老农”,藏品数量可见一斑。 张中行平日爱酒,却节俭,尤好“二锅头”。一次一个晚辈给张中行送来一瓶人马头,可张老没见过,便随意将这瓶“贵客”丢在了屋角。后来,张老看报纸上说人头马值一千八,想喝了吧,但一想到喝一两就相当于喝掉了一百八十块钱,实在下不了口;送人吧,又怕背上巴结他人之嫌;卖了吧,拿晚辈的人情换钱,怕日后见面不好交代。这竟然成了张老一件烦恼的事。 “余永泽”与杨沫的感情纠葛 曾经有记者采访张中行时问他:“一个人一生之中最重要的情感是什么?”张中行答曰:“男女之情。”再追问对暮年老人来说最重要的情感是什么时,张中行还是回答男女之情,可见张中行绝对是位多情才子。也许正因为一个“情”字,在他与杨沫长达半个世纪的恩怨情仇里,无论外界如何众说纷纭,张中行始终沉默以待。 张中行1931年与杨沫相识,在他的回忆里杨沫当时“十七岁,中等身材,不胖而偏于丰满,眼睛明亮有神。言谈举止都清爽,有理想,不世俗,像也富于感情”。杨沫因反对包办婚姻谋自立,托人请张中行帮忙,到香河县立小学教书,之后两人鸿雁往来,感情迅速升温。1932年春,杨沫从香河回到北京,就和张中行同居在北京沙滩大丰公寓。这是张中行弥足留恋的一段生活。 张中行北大毕业后回到南开中学教书,这时

文档评论(0)

行业资料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