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热门阅读苏东坡靠什么成为“千年偶像”素材.docxVIP

高中历史热门阅读苏东坡靠什么成为“千年偶像”素材.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PAGE PAGE 4 苏东坡靠什么成为“千年偶像” 2017年临近岁末,在我们向苏轼诞辰980周年挥手道别之际,一种莫名的困惑萦绕心头:40余年创作生涯,4800多篇文、2700多首诗、300多首词,数量居北宋文学家之冠;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些千古传诵的句子,是他唯一想留给这个世间的? 辞世的前几月,苏轼给朋友写了封信,确信此生没有虚度,因为完成了传世著作,儒家事业有了交代。但赐予苏轼文忠公谥号的是南宋第二位皇帝宋孝宗,感叹苏轼未尽的王佐之才。在学生秦观眼中,政治才干和文艺创作不过是与世周旋至粗者,老师最大的成就是道德修养上的性命自得。而到了明代小说中,苏轼又俨然是一个风流帅。若徜徉于西子湖畔、漫步苏堤之上,或在孤山脚下的楼外楼小酌一番,则有文人雅士一边品尝东坡肉,一边欣赏子瞻先生(苏轼字子瞻,源于登轼而望之)的墨迹。 其实,在苏轼身后的物质和精神世界里,还散落着更多的生命与文化焦点,可谓琳琅满目、触手生春。苏轼自言上可以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耳,宋代人也以文曲星视之。中国古人相信,神仙在尘世间可以幻化诸相,且诸相非相。苏轼的本真真是令人琢磨。 开封府的魔鬼历练 提升处理繁琐政务能力 看京剧的时候,觉得包龙图打坐在开封府是何等的威风。但在北宋政治现实中,开封府判官其实是个劳碌命。司马光曾形容开封府狱讼繁多,自旦至暮,耳不暇听,目不暇视。 苏轼于熙宁二年冬来到这里做代理判官,干了整整一年。之所以有此差遣,乃是拜王安石所赐。王安石在朝中主持变法,苏轼屡次表达异见;王安石遂欲以吏事困之,想让他忙得不可开交,更无暇开口。据说,苏轼在开封府决断精微,声问益振,锻炼了处理繁琐政务的能力。这种能力在日后的仕途中得到验证。 从建安七子刘桢的沉迷簿领书,回回自昏乱开始,感慨沉沦下僚、俗务缠身成为中国古典诗文的一大主题。但面对类似的种种情形,苏轼似乎没有什么抱怨。他不仅把政务安排得井井有条,而且完成得极为潇洒。 《梁溪漫志》记载,苏轼在杭州为官期间,经常在西湖边上办公,早晨从涌金门泛舟而来,中午到普安院吃饭,于冷泉亭据案断决,处理公文时落笔如风雨,傍晚则乘马以归。据说,道路两旁灯火通明,站满了人,等待一观太守风采。 苏轼何以有此超能力?开封府的魔鬼历练可能是原因之一。另一方面,《清波杂志》一书中还道出了关键因素:盖坡为郡日,当直司日生,公事必着于历,当晚勾消,唯其事无停滞,故居多暇日,可从诗酒之适。原来,苏东坡有工作日志,当天事务当天了结,并在日志上用笔勾画,从不拖延。到了南宋,这些工作日志成了书法墨宝而为人珍藏。 如此关心民瘼、勤政为民,即便没有那些劳什子诗词,苏轼也应该留名史册。他在杭州赈灾浚湖,除夕夜竟野宿在城外;他在杭州设立公立医院,三年内治疗了1000个病人;他在密州斋戒吃素,为受到蝗灾的人民祈福;他把药方用大字报抄写在密州市镇,让看不起病的百姓得到帮助。 徐州发洪水的时候,他几十天过家门而不入,说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而且,他不是在抗洪前线慰问性走一遭,而是住在城墙上两个多月,与民众共患难。他还在黄州成立救儿会以改变溺婴陋俗,又募捐钱款向那些应允养育婴孩的家庭给予资助。 晚年受到极大政治迫害被贬惠州、儋州后,苏轼仍然不颓唐。他一方面从精神上寻求安慰,把万里流放视为对自己的考验,恐是诸佛知其难化,故以万里之行相调伏耳;另一方面直面现实,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实事。当时,广州人饮食用咸水,经常生病。苏轼就献策,建议用竹筒把20里外蒲涧山的淡水引过来。他还在惠州推广碓磨秧马等农具,以减缓当地农民的劳苦。 黄庭坚感言,苏轼的个体生命虽渺小如太仓一稊米,但至于临大节而不可夺,则与天地相始终。 善于根据变化调整心态 从而获得欣乐自足的平衡 苏轼的爱民勤政,不仅缘于所接受的儒家教育,而且更有人生哲学作支撑。他善于根据人生际遇的变化调整心态,以使自己长期处于一种生气活泼、欣乐自足的境界。 《庄子》主张物化,苏轼则喜欢讲应物——平生为道,专以待外物之变天道何常之有,应物而已矣。物化应物当然不是孙悟空的七十二变,而是一种无执的心灵,不固执某一特定的生活环境或某一目的,超越现时刻、现阶段乃至现世的生命,以追求永恒的精神价值。然而,超越并不是拒绝、否定、逃避。苏轼是在接受、顺应、调整中逐步实现超越的。 应物不是对现实的默认与妥协,更非让心灵拱手认输,而是相信现实本身也时刻处于不断变化的过程中: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现实本身没有执着于当下,那心灵又何必于当下执着? 应物可以减少现实处境对心灵的束缚,使生气活泼的状态重获平衡。在苏轼眼中,荒山大江的黄州与西湖美景未见议优劣,同样可以饮村酒醉后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dmz15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