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非侵入脑刺激技术
经颅直流电刺激
汇报人:XX
非侵入脑部刺激技术(NIBs)
●指不依靠外科手术等有创操作,利用磁场或电场作用于大脑特
定部位,从而起到调节大脑皮层神经元活动的技术。
临床上,常见的非侵入脑部赳忒主要包括经颅直流电刺激
(tDCs)和经颅磁刺激(TMsS)两种。它们可以改变大脑皮质
的兴奋性,并调节神经系统的可塑性而受到广泛的关注。
目录
CONTENT
01s的治疗技术03s与M的比
ND的基本知时020s的临床应、04
tDCS的基本知识
tDCS的概念
指使用一对电极将恒定的、低魔的直流电(1~2mA)作用于
特定脑区,达到调节大脑皮层神经活动的技术,是一种非侵入
性神经刺激技术
●因其具有无痛、无损伤、操作简便、安全可靠等优点,目前在
临床工作中得到广泛的应用。
tDCS的作用机制——对膜电位及离子通道的影响
tDCS正极与负极间形成的恒定电场能对大脑皮层神经元产生影
响,促使钠钾泵转运及局部跨膜离子浓度发生变化。有研究发现,
tDCS可以改变神经元静息电位,不同极性刺激可引膜息电位
发生经极化或去极化改变,使神经元兴窗性发生改变,进而达到调
控神经活动的目的。相关动物实验也显示,阳极刺激可使神经元胞
粞树突静息电位阈值降低,使神经元放电增加,
反之阴极刺激则使得静息电位阈值升高,神经元
放电减少。另有离体实验结果显示,电压依赖性
钠通道和钙通道拮抗剂可阻断tDCS阳极刺激的
兴奋作用。
tDCS的作用机制——对双侧大脑半球兴奋性的影响
正常大脑两侧半球通过交互性半球间抑制达到并维持双侧大脑半球
功能匹配及平衡。半球间抑制表现为一侧半球初级运动区(M1
对另一侧半球M1区的抑制,它可能是由发出抑制作用的M1区通过
兴奋性神经元经胼胝体与对侧抑制性酪氨酸能中间神经元形成突触
而实现的。
tDCS的作用机制——对双侧大脑半球兴奋性的影响
当发生脑卒中后,大脑半球间这种平衡遭到破坏,一方面患侧半球
因本身病灶使兴奋性降低,另一方面健侧半球对患侧半球过度抑制
这可能是卒中后功能障碍的重要原因之一。卒中后功能恢复取决于
神经网络活性平衡,DC过抑制健侧运动区兴奩或加息侧运
动区兴,促使息侧半球与健侧半球兴窗性新达到平衡,从而有
利于卒中后运动功能物
侧
tDCS的作用机制一—对局部皮层和脑网络联系的调节
脑功能是一个复杂网络体系,运动、记忆,或语言的产生,分散
于脑解剖的不同区,但相互间有着紧密联系。因此过去对DC的研
究多以电极下局域效应作为关注点,现在越来越多的研究开始着眼于
算皮质内及不同皮质间网络歌系的活性调
节。
运源区〔中央前回)
辅助运驱区
体觉区(中夹后
有研究利用fMR发现tDCS对初级运动中
中枢的刺激,可增强皮质·皮质间、皮质·
tDCS可以调节局部皮层和脑网络的功能性繳/
皮质下包括运动前皮质、顶叶丘胞、尾S
状核运动神经网成分的连接活性。提示m
连接。
初听皮是
人大脑左半球面的机能定位
tDCS的作用机制
●对突触可塑性的影响;改变NMDA受体或GABA的活性,从而
起到调周节突触可塑性的作用。
对皮层兴奋性的影响:改变了局部PH值及离子浓度,从而改变运
动皮质的兴奋性。
●仍在研究中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