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概要《二十四诗品》读书笔记.pdf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学习好资料 欢迎下载 《二十四诗品》读书笔记 《二十四诗品》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一座高峰,是上继《文心雕龙》下启《人间词 话》的一部文学理论经典。它用四言韵诗的形式来论24种风格的审美特色,以不落言筌 的韵律宣告了中国意境学的真正奠基。《二十四诗品》体现了“思与境偕”和“象外之象, 景外之景”的特点,体现了中国美学史和哲学史的儒释道合流的趋势。 一、《二十四诗品》真伪之我见 然而,近几年来《二十四诗品》的作者问题却成为疑问,其理由是目前为止尚未找到 晚唐至元代期间确切署名作者和书名的《二十四诗品》,其间只有宋代苏轼曾引用司空图 “二十四韵”,但这不足以证明《二十四诗品》的作者就是司空图,近年来学术界对司空图 《诗品》的真伪问题,也产生了许多争论。《二十四诗品》的真伪及作者问题到现在仿佛 也尚未定论,但是从目前有关研究发展的情况看,尚无确切证据证实它不是司空图所作, 然而从司空图所处的社会历史环境,及其生平思想和诗论著作的深入分析来看,反倒可见 《诗品》的作者是司空图可能性很大。 司空图,字表圣,河中虞乡(今山西虞乡县)人,生于公元837年(唐文宗开成二年), 卒于公元908年(梁太祖开平二年)。在司空图二十二岁前,即唐会昌、大中年间,政局 还算是稳定的,少年、青年时期的司空图,日子过得很安稳。可是,此后的人生中,因宦 官专权、朝臣倾轧、军阀争夺等,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日趋激化,再加上灾荒和大规模的农 民起义,唐王朝一天天走向灭亡。当时的知识分子大都丢掉了盛唐时期的雄浑豪迈,也放 下了中唐时期的沉郁忧国,转于心灵内部营造着自己的清空疏远的静寂的个人空间。身为 官僚地主的司空图,日子也越来越难过。少有俊才,其“平生之志”,不在“文墨之伎”,而“欲 揣机穷变,角功利于古豪”,意欲济世安民,为李唐王朝尽犬马之劳。生平两度经历战乱, 看到“朝廷微弱,纪纲大坏”,李唐王朝颓势已成,不可挽回,于是只好隐居避祸,以诗酒 自娱。司空图虽长期隐居,但是,他不能忘情于李唐王朝,隐居是迫不得已的。他的心情 是凄苦的,只好到佛老思想中去寻求精神上的解脱。《二十四诗品》以“雄浑”开篇,然 而“冲淡”之韵居多。这正是作者既期望于社稷复兴,又伤于历史的冷漠的心态在作品中 的折射。另一方面,从纵向而言,与《诗品》相贯通的思想精神也体现在司空图的其他作 品中:“名应不朽轻仙骨,理到忘机近佛心。”( 《山中》) “从此当歌唯痛饮,不须经世为 闲人。”( 《有感》)他是由感伤、悲观、绝望而转向任其自然、置身物外、冲淡恬静的道 学习好资料 欢迎下载 家精神的,又幻想着从佛教的空寂中寻求人生的解脱。尤其到了晚年,日与名僧高士咏游, 于“泉石林 ”中与野老同席,“曾无傲色”。并且他“预为寿藏终制,故人来者,引之圹中, 赋诗对酌。人或有难色,图规之曰,达人大观,幽显一致,非止暂游此中,公何不广哉”! 佛道思想也从他的诗歌创作与评论活动中表现出来。这足可见《二十四诗品》为司空图所 作的可能是很大的。 最近钟情于茶道,了解茶文化在中国的历史渊源。忽然觉得茶也是可以作为《二十四 诗品》确生于晚唐的一个证据之一。茶文化产生之初在魏晋之时,其时天下大乱,文人无 以匡世,渐兴清谈之风,终日高谈阔论,作为饮宴之物的酒使得大多文人都成为酒徒。而 茶则可以常饮而保持清醒,于是清谈之士渐渐转向好茶。到了佛教昌盛的唐朝,以僧人, 道士,文人为主的茶文化形成。虽然陆羽《茶经》成在唐代初年,但真正在社会上形成饮 茶风尚的是在宋朝,此时茶成为士大夫的普遍饮品。人们对于品茗的追求已由过去单纯的 解暑止渴上升为陶冶情性的饮艺活动,宋代朝廷也特别崇尚品饮,在地方建立了贡茶制度, 地方为挑选贡品形成了评定茶叶品位高下的特殊方式,“斗茶”之风由此产生。因为茶性 淡而味深,体现了道家观念和自得的中国传统人文美学修养需求,其浮散之态可喻世事之 情,所以中国知识分子文人认识茶,品味茶,以生命融于茶开始于儒释道合流而更追求人 格完善的北宋。晚唐和北宋在人文多有近似,所以《二十四诗品》体现了“思与境偕”和“象 外之象,景外之景”的特点,但是恰恰是这种茶的滋味,在作品中却始终没有出现茶的字 眼。文中有酒,鹤,菊,琴,竹,樵等意象,惟独无茶。《二十四诗品》广引庄子意象, 追慕陶渊明的风神,一切以道家为宗旨,如果历史时间允许,是不可能没有茶的出现的。 这

文档评论(0)

liuyanhua9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