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商隐爱情诗意象研究.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摘 要 爱情, 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古往今来, 多少诗人在这方面刻意求新, 写下了许多爱情诗。李商隐的爱情诗, 以其新奇的浪漫情调, 巧妙的比喻, 内在的抒情性, 给后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的爱情诗, 有的不乏地老天荒的凄恻和前尘梦影的苍茫的深刻描绘, 有的着重铸造美的意境, 刻画相思相忆的婉转风情, 写人则“ 灵犀一点”,写物则“ 珠箔飘灯” , 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本文深入分析了李商隐的爱情诗的特点,具体包括李诗意象的朦胧多义性 、幽怨凄恻感、迷离恍惚柔婉和优美感。 关键词:李商隐 爱情诗 意象 目 录 TOC \o 1-3 \h \z \u 一、李商隐诗歌创作背景 1 二、李商隐的爱情诗的特点 1 (一)李诗意象的朦胧多义性 1 (二)李诗意象的幽怨凄恻感 4 (三)李诗意象的迷离恍惚柔婉 6 (四)李诗意象的优美感 7 三、对后世诗歌发展的影响 7 (一)李诗对审美价值的影响 7 (二)李诗对鉴赏价值的影响 8 (三)李诗对历史价值的影响 8 四、结论 9 参看文献 9 PAGE 9 一、李商隐诗歌创作背景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生、樊南生,怀州河内人。生于唐宪宗元和八年(公元813年),卒于唐宣宗大中十二年(公元858年),一生经历了宪、穆、敬、文、武、宣六朝,正是史家所谓中晚唐时期。中国古代诗歌发展到盛唐已达到了顶峰,到了中晚唐时期鲜少有人超越,取得世人认可的成绩。晚唐诗坛和当时的社会一样呈现出了“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衰落景象,诗歌艺术创新的空间已越来越小。但李商隐却在充分学习前人的基础上博采众家之长,另辟蹊径,形成自己独有的含蓄蕴藉、绮丽绵密、扑朔迷离、富有伤感情调的朦胧诗风。从而成为审美转向中“文以韵为主”、“境生于象外”及晚唐抒情诗走向的杰出代表。尤其是他的无题诗,更是含蓄婉转,寄托深远,静谧深邃,耐人寻味,引起广大读者的强烈共鸣。同时,李商隐的诗歌也是历来学者和专家评品争论的焦点。 戴叔伦曾曰:“诗家之景,如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至于眉睫之前也”,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朦胧美在诗歌领域中有着很高的艺术价值。朦胧诗所营造出的意境犹如雾里看花,水中望月,唤起读者丰富多彩的想象。朦胧诗朦胧多义,旨蕴丰富,很多诗中的意象和感情处于可解不可解的交界处,给读者提供了多元阐释的可能,无限拓宽了诗歌的意境。 二、李商隐的爱情诗的特点 (一)李诗意象的朦胧多义性 把表现朦胧的美感当作自己的创作追求,这在我国文学上史上是罕见的。正因为如此,千百年来的论诗者对李商隐这些“深情绵邈”、“隐词诡寄”、“寄托深而措辞婉”的爱情诗,历来众说纷纭,争讼不息。有人斥责,贬之为“绮才绝骨”;有人赞赏,认为其爱情诗“但觉情味有余,无所谓语工而意不及者”,还将其诗奉为“味无穷而炙愈出,钻弥坚而酌不竭”的神妙境界;也有人感慨,发出“独恨无人作郑笺”、“一篇《锦瑟》解人难”的喟叹。对于这些大相径庭的评价,我们不能肓目赞同或一味反对,而应当对朦胧美这一审美形态时行具体分析,区分这种审美形态的优劣,然后再得出自己的结论。 朦胧美是和清晰相对的一种审美形态。我们知道,诗人用清晰的形象反映现实是有其可取之处的,它的题旨十分清楚,使人一目了然。如白居易的诗歌,就明朗晓畅,平易近人。还“首章标其旨,卒章显其志”。唯恐读者不明白,把创作意图说得清清楚楚。但是,过于清楚了,使人一眼就能看穿,毫无回味的余地,缺乏了含蓄蕴藉的美感,这是诗歌之大弊。因此,人们常常更愿意去追求一种朦胧的美感,在某种情况下,朦胧比清晰更美,这是审美主体的审美过程中常见的现象。当审美主体在对客体进行关照的时候,由于距离或别的事物的障隔,看不清客体清晰的形象,往往会产生猜不透测不准的困惑,从而激起一种探究的欲望和热情。于是主体便尽量用自己的想象去补充它,美化它,无形中增大了客体美的魅力和美的张力。象水中月,雾中花,隔帘的美人,雨中的西湖,比平时多了几分神秘感,若显非显,欲露不露,迷离仿佛,令人揣思冥想,梦绕魂牵。主体所得到的体验,更有一番神奇的韵味,更加耐久悠长。尤其在诗歌中,这种审美形态的优势发挥得更加明显。因为诗歌是反映作家审美体验的,作为主体对客体的审美过程,不是科学的鉴定,无法用物理数学的概念加以精确地分解和综合,主体对体的审美关系,往往也是一种模糊的意识。由于语言本身的局限性,审美主体不可能把这种意识用准确的语言和清晰的形象表达出来,只能是处在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境界。要使这种难以明言的内心心情结晶得到最充分的表达,也只能用模糊朦胧的诗境来表现。通过朦胧的意象和模糊的意旨带来的审美效应,吸引着读者去进行再创造的思维活动,去反复体味作者所暗示的美的素质。把作者那份难以言传的感受在内心体会出来。如

文档评论(0)

120537252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