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埮:半个多世纪的学习与工作.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陆埮:半个多世纪的学习与工作 陆埮, 1932 出生,江苏常熟人,天体物理学家。 1957 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系, 先后在中国科学院原子能研 究所、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长春防化学院、南京电讯仪器 厂工作。 1978 年调入南京大学天文系, 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2019 年 7 月调入紫金山天文台,同年 11 月当选为中国科学 院院士。曾任南京大学天体物理研究室主任,第五、六、七 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天文学会理事和该学会高能天体物理 专业委员会主任, 国际天文联合会会员。 2019 年起任中国物 理学会引力与相对论天体物理分会主任, 2019 年初兼任南京 大学与紫金山天文台共建的粒子-核-宇宙学联合研究中 心主任。科研领域包括粒子物理、伽玛射线暴、脉冲星、奇 异星和宇宙学等。 陆埮和他的研究小组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 280 余 篇,被他人文章引用 900 多篇次,并著有《从电子到夸克》 《宇宙 - 物理学的最大研究对象》等书。他本人也获得了许 多奖励,包括教育部科技一等奖 2 次,中国天文学会张钰哲 奖 1 次,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和三等奖各 1 次,国家科技进步 二等奖 1 次等奖项,以及全国先进科技工作者、中科院杰出 贡献教师等称号。 学生时代 1932 年 2 月 23 日,我出生于江苏省常熟县南门外东市河。 因为抗战时期,我的童年生活颇不安定,加之瘦弱多病,小 学就断断续续读了上海普育小学、常熟义荘弄小学、大田岸 小学和米业小学四所学校。 1946 年我考上常熟县立初级中 学,1949 年考上东吴大学附中。 因为父亲在苏州东吴大学教 务处任职,我们全家迁往苏州。 中学课程相当重要。我印象深刻的第一门课程是初中钱孟豪 先生教的平面几何,曾惊叹其如此严密的逻辑体系,激发了 我对学习自然科学的兴趣。那时课余时间比较多,我从旧书 摊上买回来一些英文小说(如莎士比亚故事集、莫泊桑英文 短篇小说集等)和数学、物理习题,课外时间几乎全用上去 了。作为英文写作的练习,我还经常把这些短篇小说缩成二 三页的故事梗概,向高中英语老师戎更生先生请教,戎先生 常常帮我仔细修改。高中的两位语文老师,程小青和范烟桥 是两位著名小说家,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至今还一直 保持着对中国古典诗词的浓厚兴趣。 初中校长陈旭轮先生经常给学生讲一首诗:“男儿立志出乡 关,事不成名誓不还, 埋骨何须桑梓地, 人生到处是青山。 和一副对联“岂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我心。”这对我后来 出远门求学和闯事业有很大的鼓励和影响。在后来的人生道 路上,每每遇到挫折或不快,常常会想到这副对联。 1952 年我参加了全国高校统一招生考试。 当时填报的第一志 愿是物理,第二志愿是数学,第三志愿是天文。但却被录取 在留苏预备班。读两个月后因病休学一年,次年被高等教育 部免试选送北京大学物理系。 大学四年是安定的, 受到的教益是难忘的。 教我力学、 热学、 分子物理和电磁学的黄昆先生是一位理论物理学家。但他的 讲课却非常重视实验, 讲解图象和概念, 生动、 清晰、明白。 教我光学、核物理实验方法和 b、g 能谱学的虞福春先生是 一位实验物理学家, 但他的讲课却非常重视理论, 推导严谨, 层次分明,逻辑性强。王竹溪先生教我热力学和统计物理, 并指导我课外阅读,使我有机会较早地阅读一些物理学大师 们的原著。 印象最深的是爱因斯坦 1905 年那篇只有小开本 3 页的关于质量能量关系的短文。爱因斯坦抓住了最基本的原 理,用非常清晰的物理直觉,简洁明了、令人信服地导出了 头等重要的结论,为人们指出了无穷无尽能源之所在!北京 大学师资力量强,学术氛围好,经常有国内外大师来校作学 术讲演。受到这种氛围的熏陶,我深深感到自己将来工作的 责任。 在大学四年级的时候, 1957 年春,国际物理学界出现了一件 轰动性的大事,李政道、杨振宁提出的弱作用中宇称不守恒 的理论首次被吴健雄等人的实验所证实。随后又接二连三地 被世界各地许多实验证实。杨振宁和李政道当年冬天就获得 了诺贝尔物理奖。这件事情在学术上的深意和它的轰动性效 应,大大促进了我对科学研究的兴趣和热诚。 业余科研 1958-1978 是我从事科研的第一个阶段。期间,在哈尔滨军 事工程学院和长春防化学院从事基础课教学 11 年,在南京 电讯仪器厂工作 8年多。在这 20 年中,受各种政治运动的 影响,除了在大学从事基础课教学外,我还烧过锅炉,干过 木匠,科研工作只能是业余的,也是自费的,且往往被批评 为“只专不红”或“白专道路”。 当时,我主要是与北京大学同学罗辽复在理论粒子物理方面 进行合作研究,他当时在内蒙古大学教书。在天津河北工业 大学教书的北大同学杨国琛也参加过几年的合作研究。那个 时候,没有个人可用的电话都没有,远程合作只能通过邮政

文档评论(0)

xiaozu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