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昼锦堂记书画卷》看董其昌书画艺术.docVIP

从《昼锦堂记书画卷》看董其昌书画艺术.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精品文档(可编辑) 值得下载 从《昼锦堂记书画卷》看董其昌书画艺术 【关键词】明代;董其昌;《昼锦堂记书画卷》;书画艺术 【摘要】董其昌《昼锦堂记书画卷》为清内府珍藏并著录的著名书画作品。全卷书法与绘画相得益彰,互为增色,充分体现了董氏的艺术理念和精湛的艺术造诣。认真观察和揣摩此卷,对于研究和认识董氏的书画艺术十分有益,对理解和体会他的审美观点、艺术理论更为深刻。 《昼锦堂记书画卷》,绢本,纵41厘米,横180厘米,是著名的董其昌书画合璧作品之一。引首为行书“昼锦堂记”并落“董其昌书”款;中段以青绿山水绘北宋三朝名相韩琦在安阳所筑昼锦堂意境;后段行书《昼锦堂记》全篇,末附跋(图一)。全卷书法与绘画相得益彰,互为增色,充分体现了董氏的艺术理念和精湛的艺术造诣。该画卷钤乾隆皇帝的“三希堂精鉴玺”“宜子孙”“石渠宝笈”“乾隆鉴赏”“乾隆御览之宝”,嘉庆皇帝的“嘉庆御览之宝”和宣统皇帝的“宣统御览之宝”“宣统鉴赏”“无逸斋精鉴玺”,可见此卷原为清内府所藏,并著录《石渠宝笈》初编。现藏于吉林省博物院。 昼锦堂,原址在河南省安阳市老城区文峰中路路南高阁寺一带,是宋代三朝宰相韩琦(1008―1075)任相州知州时所建。其名取《汉书?项籍传》“富贵不还乡,如衣锦夜行”之句, 反其意而用之,故名“昼锦堂”,为北宋四大园林之一。 《昼锦堂记》原碑位于宋代昼锦堂内,刻于北宋治平二年(1065),已佚。今于昼锦堂所见《昼锦堂记》碑,据《河朔访古记》载,乃元朝至元间(1264―1294)摹刻,通高2.73米,宽1.21米,厚0.27米。此碑乃北宋大文学家、参知政事欧阳修撰文,尚书刑部郎中邵必题额,大书法家、礼部侍郎蔡襄书丹,时称“三绝碑”,又因碑阴镌刻有司马光《北京韩魏公祠堂记》,又称“四绝碑”。 观此卷绘画,乃以昼锦堂入图,绘一片茂林远岫,连绵起伏,浅水遥岑,湖光浩淼,山峦密林之间茅屋数间,即所谓的昼锦堂。整幅画面丹柯碧树,红绿相间,一派秋景佳境,意境平远开阔,气韵淡雅秀逸。 此图从构图上看,董其昌既没有遵从客观的自然山水为依据,也没有完全袭蹈前人的构图方式,而是用“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胸中脱去尘浊,自然丘壑内营,成立鄞鄂,随手写来,皆为山水传神”的理论来绘制,将平远开阔的景色、峰峦叠嶂的山石、葱郁华滋的林木,跃然纸上。他认为画山,“山之轮廓先定,然后皴之。今人从碎处积为大山,此最是病。古人运大轴,只三四大分合,所以成章。虽其中细碎处多,要之取势为主。吾有元人论米高二家山书,正先得吾意。”[1]他借鉴古代书法理论中关于“势”的概念,将山水的“虚实”“起伏”“开合”结构合理安排,使山脉走势虚实相间,错落起伏,山势的起伏绵亘和水面的开阔浩淼相互呼应,坡陀沙渚、林木茅屋等景物点缀其中,充满了蓬勃的生命力,形成了活力动感的空间和形式和谐的美感。恰如其所云:“古人画不从一边生去,今则失此意,故无八面玲珑之巧,但能分能合,而皴法足以发之,是了手时事也。其次须明虚实。虚实者,各段中用笔之详略也。有详处,必要有略处,实虚互用,疏则不深邃,密则不风韵,但审虚实,以意取之,画自奇矣。……凡画山水须明分合,分笔乃大纲宗也。有一幅之分,有一段之分,于此了然,则画道过半矣。”[2] 董其昌曾说:“古人云:有笔有墨。笔墨二字,人多不识。画岂有无笔墨者?但有轮廓而无皴法,即谓之无笔;有皴法而不分轻重向背明晦,即谓之无墨。古人云:石分三面。此语是笔亦是墨,可参之。”[3]从此图可见董其昌讲究用书法的笔法勾画物象,形成了书法式的笔法样式,抑扬顿挫,起承转合,且具有力度,亦如其所言:“士人作画,当以草隶奇字之法为之,树如屈铁,山似画沙,绝去甜俗蹊径,乃为士气。不尔,纵俨然及格,已落画师魔界,不复可救药矣。若能解脱绳束,便是透网鳞也。”[4]若细细观察此图,可感到其在行笔时转笔用力,笔笔皆有流转灵动的节奏韵律感。笔法细秀工整,线描松秀灵逸,温雅拙厚,透露出天然趣味。 同时,此图董氏用水墨勾染山石树木之后,再敷以石青、石绿等重彩。墨色浓淡枯润,设色亦不掩墨,开青绿山水又一格局,别具清新秀丽的韵味。此法可与在青绿山水上有所创新的文太史(征明)比肩。 董其昌于山水画提倡师古,主张“画家以古人为师,已自上乘。进此,当以天地为师……”。他自20来岁起学画,直到82岁去世,临习传统始终不辍,在师古的同时并主张对传统要有“取舍”,不拘于一家一派的技法,摄取符合自己审美趣味的技法要素。他在此图中就将中国山水画之北宗的青绿画法与南宗的墨色渲染成功结合,并自题云:“宋人有温公《独东园图》,仇实甫有摹本,盖画院界画楼阁,小有郭忠恕、赵伯驹之意,非余所习。兹以董北苑、黄子久法写《昼锦堂图》,欲以真率当彼巨丽耳。”可见董其昌将各种传统山水画技法,用自己文人

文档评论(0)

linsspace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