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影像学:见习神经系统1.ppt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超急性期脑梗塞 右侧枕叶信号异常。T2WI(A)呈散在高信号,FLAIR(B)可见片状高信号;DWI(D)病变呈明亮高信号,显示范围较T2WI及FLAIR大;ADC图(E、F)为低信号;MRA(C)示右侧大脑后动脉变细,终末分支减少。 右侧额颞叶超急性期出血性脑梗塞 女性,36岁,右侧额颞叶大片状信号异常。T1WI(A)呈片状低信号,内侧可见片状高信号出血灶;FLAIR(B)及T2WI(C)呈不均匀高信号;DWI(E)呈明亮高信号,ADC图(F)病变呈等低信号;MRA(D)示右侧大脑中动脉闭塞。 急性期多发脑梗塞 男性,53岁,双侧侧脑室旁、半卵圆中心多发信号异常。T2WI(A)及FLAIR(B)呈类圆形高信号影,T1WI(C)呈稍低信号,DWI(D)呈明亮高信号。 左侧颞叶不规则形状的占位性病变。T1WI(a)呈不均匀低信号(↑),T2WI(b)呈混杂高信号(↑),灶周水肿明显,左侧侧脑室后角受挤压变窄,中线结构右偏;增强扫描(c,d)病灶的周围部分强化明显(↑),形态呈不规则的花环状强化 胶质瘤 MRI平扫右侧额顶部见一类圆形占位性病变,边界清楚,T1WI(A)呈略低信号,T2WI(B)呈等信号,与灰质信号相同。病灶以宽基底与颅骨内板相连。周围水肿较轻。增强后(C、D)病变均匀明显强化,并见脑膜尾征(C,↑)。 脑膜瘤 垂体瘤 垂体内可见一类圆形异常信号(↑),边界欠清T1WI(A、B)呈不均匀低信号;增强扫描(C、D)呈轻度强化,强化程度低于正常垂体,垂体柄居中 听神经瘤 左侧桥脑小脑角区一类圆形占位。T1WI(A)呈不均匀低信号,T2WI(B)呈不均匀高信号,以左侧内听道为中心,边界清;增强扫描(C、D)呈明显不均匀强化,左侧面听神经束增粗强化(↑)。 垂体大腺瘤 男性,22岁,垂体窝占位性病变。T1WI(A、B)呈均匀等信号;增强扫描(C、D)呈明显强化,可见典型“束腰征”(↑)。 颅内多发转移瘤 MRI增强扫描(B、C、D)见双侧大脑半球灰白质交界区及侧脑室旁多发大小不等类圆形强化灶,T2WI(A)示病灶周围水肿不明显(↑) 思考题: 1、区别急性硬膜下血肿与急性硬膜外 血肿影像表现。 2、掌握常见脑血管意外的CT表现。 3、了解颅内常见几种肿瘤(胶质瘤、脑膜瘤)的CT表现。 病例四 女,86岁。头晕、头痛1小时 CT:纵裂池及外侧裂池增宽,密度增高. 诊断: 蛛网膜下腔出血 二. 脑内出血 常见原因:高血压、动脉硬化 少见原因:血管畸形、动脉瘤破裂、脉管炎、肿瘤出血等。 常见部位:基底节区 女,56岁。头痛20分钟。体查:BP160/80mmHg,神志清楚,瞳孔等大等圆,左眼外展,右眼内收障碍,双侧病理征阳性,左下肢肌张力增高。 病例五 CT表现:双侧基底节区见片状高密度灶,以右侧为重,CT值56~60HU,双侧脑室内见高密度灶,脑中线结构居中。 诊断: 高血压性脑出血 CT颅内血肿的演化 急性期 第1-3天 血肿形成 高密度 吸收期 第3-7天 血肿开始溶解 密度减低 囊变期 2月 完全吸收或囊性变 低密度,可以接近脑脊液 颅内血肿的吸收 脑出血其他表现 破入脑室 进入蛛网膜下腔 脑积水 三. 脑梗塞 1.缺血性脑梗塞 2.出血性脑梗塞 缺血性梗塞时间-密度的演变 急性期(1-5天) 8小时以前CT常为阴性(最早4小时) 低密度,楔形,边界模糊 亚急性期(6-21天) 10%可为等密度--“模糊效应”;增强扫描,脑回样强化 慢性期(3周以后) 液体密度,边界清楚,邻近脑室, 脑池扩张 女,70岁。 左侧肢体乏力一天半。 体查:左侧肢力3~4级。 病例六 CT表现:右额颞叶见片状低密度灶,边界欠清,CT值15~20HU,占位效应不明显。 诊断: 脑梗塞 右侧额颞叶见楔状低密度影,边界欠清晰,可见占位效应,右侧脑室受压变窄. 出血性脑梗塞 低密度脑梗死灶内出现不规则斑点、片状高密度出血灶。 腔隙性脑梗塞 10~15mm大小低密度灶, 好发于基底节、丘脑、小脑、脑干。无占位效应 四. 脑肿瘤 神经胶质瘤 脑膜瘤 转移性肿瘤 鞍区 桥小脑角区 男,45岁。头痛半年,呕吐3月。 CT平扫(A、B)左侧枕、顶叶见环形略高密度影(↑),周围见大片状低密度水肿区,同侧侧脑室受压、变形;增强扫描(C、D)病灶呈环形不均匀强化 诊断:左顶枕叶胶质瘤 CT示右侧中颅窝底部高密度影,边缘较清楚,可见小片状钙化灶(↑),以宽基底与颅骨内板相接触,占位征象明显,周围脑组织水肿不明显 诊断:脑膜瘤 女,24岁。阵发性头痛1年余。 男,58岁。头痛半月 半年前查出肺癌。

文档评论(0)

学习让人进步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活到老,学到老!知识无价!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