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二、防控措施 3.流行病学调查。 县区级疾控机构接到辖区内医疗机构或医务人员报告中东呼吸综合征疑似病例、临床诊断病例及确诊病例后,应当按照《中东呼吸综合征病例流行病学个案调查表》进行调查。 * * 二、防控措施 4.标本采集与检测。 标本采集与检测参照中国疾控中心制订的检测技术指南进行。 有实验室检测条件的医疗机构要对病例进行实验室检测。 不具备实验室检测条件的,应当在确保生物安全的情况下,按照规定将标本送邻近的具备检测条件的医疗机构进行检测, 或协助县区级疾控机构采集标本,由县区级疾控机构送省级疾控机构或具备检测能力的地市级疾控机构进行检测。 * * 二、防控措施 5.病例订正。 负责病例网络直报的医疗机构或疾控机构要根据实验室检测结果及时对病例分类进行订正。 * * 二、防控措施 (三)病例管理及救治。 承担中东呼吸综合征病例救治的医疗机构,应做好医疗救治所需的人员、药品、设施、设备、防护用品等保障工作。 * * 二、防控措施 对临床诊断和确诊病例实行隔离治疗, 同时对参与救治的医护人员实施有效防护措施(标准预防+飞沫传播预防+接触传播预防)。 病例管理和感染防护具体要求 《中东呼吸综合征病例诊疗方案》 《中东呼吸综合征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 * * 世界卫生组织建议的隔离防护措施 标准预防+飞沫隔离 当病人表现或疑似为急性呼吸道感染时(包括确诊或疑似MERS-CoV感染病人),应采取标准预防加飞沫隔离措施 防护措施应从对有急性发热性呼吸系统症状的病人进行病因诊断时开始实施 急性呼吸道感染的病人之间,病人与未穿防护措施的其他人员之间应保持>1m的距离 确保分诊区和等候区通风换气充足 遵守咳嗽礼仪(如咳嗽或打喷嚏时用相关物品遮住口鼻处),然后按规范进行手卫生 * * 世界卫生组织建议的隔离防护措施 空气隔离 可能产生气溶胶的诊疗活动中医护人员应实施空气隔离 在SARS防控研究显示,产生气溶胶的诊疗活动增加了病原体向医护人员传播风险 如气管插管、实施无创机械通气、气管切开、以及在插管前的人工通气过程均能增加SARS传播风险 * * 世界卫生组织建议的隔离防护措施 具体的隔离防护措施——标准预防措施 应用于所有医疗机构,面对所有病人的常规防护措施。包括: 手卫生,穿戴个人防护用品,避免直接接触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包括呼吸系统分泌物)以及不完整皮肤。 当与有呼吸道症状的病人密切接触时,医护人员应采取脸面部防护措施(医用外科口罩加眼罩或防护面罩),避免分泌物喷溅。 标准预防措施还包括预防可能产生的针刺伤或锐器伤;废弃物的安全处理;医疗器械的清洗消毒灭菌;环境物体表面的清洁和消毒。 * * 世界卫生组织建议的隔离防护措施 具体的隔离防护措施——飞沫隔离措施 如果医护人员与病人距离<1米时应佩戴防护面罩 将病人单独隔离在一个房间,或是经诊断后相同病因的病人安置在一起 如果病因无法确诊,可根据疾病的危险因素,将临床诊断相似的病人安置在一起 病床之间的距离应>1m 要限制病人的活动范围,当病人离开病房时要佩戴医用外科口罩。 * * 世界卫生组织建议的隔离防护措施 具体的隔离防护措施——空气隔离措施 医护人员在接触有气溶胶产生的诊疗过程中要穿戴个人防护用品,包括手套、长袖隔离衣、防护目镜、具有N95效率的防护口罩(或相同功能) 只要可能,在实施可能有气溶胶产生的手术时,要在独立的、通风换气充足的手术室中进行 * * 2、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 3/12/2020 疾病介绍 * * 疾病介绍 病原学 新型布尼亚病毒(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bunya virus,SFTSV)。 布尼亚病毒科白蛉病毒属第三组的单股负链RNA病毒 抵抗力弱 不耐酸、不耐热、易被乙醚、去氧胆酸钠和常用消毒剂及紫外线照射等快速灭活 * * 疾病介绍 流行病学 地理分布:除河南、湖北、山东、安徽、辽宁、江苏等省外,浙江省2011年舟山、台州等地亦发现该病病例。主要分布在以上省份的山区和丘陵地带的农村,呈高度散发。 发病季节:本病多发于春、夏季,不同地区可能略有差异。 * * 疾病介绍 流行病学 传播途径 传播途径尚不十分明确。 目前,已从病例发现地区的蜱中分离到该病毒。部分病例发病前有明确的蜱叮咬史。 急性期病人及尸体血液和血性分泌物具有传染性 人群分布:人群普遍易感,在丘陵、山地、森林等地区生活生产的居民和劳动者以及赴该类地区户外活动的旅游者感染风险较高。年龄以抵抗力较弱的中老年人为主。 * * 疾病介绍 临床特征 潜伏期尚不十分明确,可能为1-2周。 急性起病,主要表现为发热,体温多在38℃以上,重者可达40℃以上,部分病例热程可长达10天以上。 伴乏力、明显纳差、恶心、呕吐等,部分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