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教观”与明代短篇小说“三言”的女性形象.pdf

“情教观”与明代短篇小说“三言”的女性形象.pdf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冯梦龙 “情教观”与 “三言”的女性形象 “我欲立情教,教诲诸众生”——冯梦龙 “情教观”的观点 冯梦龙编纂的 “三言”,共收集我国古代短篇白话小说120篇。与冯梦龙同 时代的凌濛初在 《初刻拍案惊奇》序言里说,“三言”把 “宋元旧种,搜括殆尽”。 冯梦龙在选择作品和题材时,“抽其可以嘉惠里耳者”(《古今小说序》),进行加 工、修订。无论是对人物事件的加工和改写,还是对主题思想的提炼,都表达了“我 欲立情教,教诲诸众生”(吴人龙子犹叙 《情史序》)的编纂目的。 这点冯梦龙在 “三言”序言中也有清楚地表达:“明者,取其可以导愚也。 通者,取其可以适俗也。恒则习之而不厌,传之而可久,三刻殊名,其义一耳。” “以 《明言》《通言》《恒言》为六经国史之辅,不亦可乎?”他明确指出,“三 言”是做为六经国史之辅来喻世、警世、醒世的,也就是说,以适俗的方式使人 们明晓事理,从而达到长久地教育世人、一心向善的目的。那么,用什么作为劝 戒的工具和手段呢?他认为只有 “情”,即以情来劝导世人,教诲众生,从而使 世人皆有情,使整个社会都充满情。所以说,“情教观”是冯梦龙编写 “三言” 的主导思想。 具体讲,“情教观”包含三个方面: 其一,冯梦龙认为“情”是高于天地万物而存在的,没有“情”就没有一切。 “天地若无情,不生一切物。一切物无情,不能环相生。生生而不灭,由情 不灭故”(《情史序》)。 “草木之生意,动而为芽,情亦人之生意也,谁能不芽者?……然必曰草木 可以不必芽,是欲以隆冬结天地之。吾未见其可也”(《情史·孙化》)。 这些都表明冯梦龙对天地间情爱的本源、力量、表现及其永恒精神和存在的 各种问题进行了多方位的探索。 “情教观”其二方面,冯梦龙认为“情”是维系世界万物和人与人之间关系 的重要线索和纽带。 “万物如散线,一情为线索。散线就索穿,天涯成眷属”(《情史序》)。不仅 如此,它还有陶冶人性转移世风的巨大功用。 “情教观”其三方面,冯梦龙认为 “情”必须是真情、至情。 所谓 “四大皆幻设,唯情不虚假。有情疏者亲,无情亲者疏。无情与有情, 相去不可量”(《情史序》)。 文学作品中只有表现了真情,才真正能达到长久的教诲众生的目的。 从“情教观”出发,冯梦龙力主文学创作必须是真实感情的自然流露,人物 要成为有血有肉,具有真情的 “情种”。冯梦龙认为,最能表现这种真性情的是 通俗文学,所以,“谐于里耳”的“三言”,其字里行间的真情 “感人必如是之捷 且深也”(《古今小说序》)。 冯梦龙编纂和创作的 “三言”以“情教说”为其基础,充分反映了时代生 活的方方面面,尤其是大量女性形象的塑造,细腻描写了她们在真情与理性之间 徘徊的内心世界,投射了作家深沉的理性思考,对人欲问题的深切关注。我们看 到大量女性形象在婚恋自由、情爱自主、欲望张扬等方面有着空前解放的行为表 现,同时也看到,她们虽用一片真情追求着自己的幸福,但行动的归宿往往止于 礼教,作者总是陷在倡真情又要“止乎礼仪”的矛盾之中,这似乎给我们透出一 种信息,即那个时代的女性,她们的追求得以实现的基础仍是社会传统的伦理规 范。妇女解放是要 “发展妇女的自主性、创造性,使其成为具有自主意识的,具 有完整人格的人”,这点在明代还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想,可以说,明代女性依 然是以节妇列女为其生存状态,因而小说中比比皆是贞女烈妇,而大量突破礼教 规范,展现自我个性的女性也仅仅是从表面满足了提倡人欲的明代社会的欲望追 求,我们从“三言”女性形象呈现的各种行为中都可窥见到这一事实,这其中我 们看到了核心的三种冲突,即婚恋自由与礼仪原则之间的冲突,情爱自由与贞操 观念之间的冲突,教化目的与人欲观之间的冲突。我们重点看看情爱自由与贞操 观念之间的冲突。 我们知道,中国传统贞操观念作为一种社会伦理规范,最初的产生仅仅限 于婚姻之内,是为了维护一夫一妻制家庭并生育纯正父系血统的继承人,然而宋 明理学之后,它却蜕化为男性控制女性的工具,越来越严重的体现着女性是男性 私有物的观念。它以女性对某一男性忠贞为核心,通过对女性的单向约束和摧残 而得以实现;在贞节道德的幌子下,女性某种程度上丧失了精神、情感、选择生 活的自由甚至生命的自由权利,丈夫成为她生存正当性的唯一证明。到了晚明, 在 “心学”影响之下,主体意识形态的变化,使风尚的变化成为可能,世人开始 重新审视贞操这一伦理原则,于是我们在“三言”中看到了许多对女性真情实感 的刻意描写,对其

文档评论(0)

恬淡虚无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做一个有理想,有道德,有思想,有文化,有信念的人。 学无止境:活到老,学到老!有缘学习更多关注桃报:奉献教育,点店铺。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