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备版故都的秋教案.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故都的秋 教学目标 1 、了解文章 “景”和“情”和谐统一的写作特点。 、体会作者在秋景中所寄托的感情。 、联系文中所写的五幅秋景图,进一步掌握散文稿 “形”与“神”的关系。 、根据自己的主观色彩,有意识地选择几处景物,写几个片段。 教学重点 、本文写故都的秋天,为何不详写故都秋天的著名风景? 、本文题为 “故都的秋 ”,文中却多次提到南国之秋,为什么?课时安排: 2 课时 教学过程 一、 题解 “故”字,饱藏着眷念热爱故都之情。 “秋”揭示了本文的描写角度。全题点出地点和节令,洗练含情。很值得品味。 “故都 ”表明描写的地点,含有深切的眷念之意, “秋”字确定描写的内容,题目明确而又深沉。 文章将自然的 “客观色彩 ”——故都的秋色,与作家内心的 “主观色彩”——个人心情,自然地融化在一起,秋中有情的眷念,情中有秋 的落寞。 “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全文紧扣“清”“静”“悲凉 ”落笔,以情取景,以景显情,信手写来情景浑然一体。 二、 作者及时代背景 郁达夫( 1896 —1945 ),现代作家。浙江省富阳县人。 1913 年留学日本,曾广泛涉猎外国文学,深受近代欧洲、日本各种社会思潮和 文艺作品的熏陶。 1922 年回国,从事文学创作活动,与郭沫若、成 仿吾等组织了 “创造社 ”,并曾在北京大学、武昌师范大学、中山大学 任教。 1930 年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抗日战争爆发后,赴武汉投 入抗日救亡运动,并到新加坡积极宣传抗日。后流亡到苏门答腊。 1945 年 9 月被日本宪兵秘密杀害。 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 《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 《薄奠》《出奔》《她是一个弱女子》 《茫茫夜》等,在不同程度上揭露了旧社会的罪恶, 向封建道德大胆挑战, 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也带有颓废情绪。散文以游记著称,情景交融,文笔优 美,自成一家。出版有《达夫全集》《达夫散文集》《达夫游记》《达夫日记》《郁达夫选集》等。 1921 年 9 月至 1933 年 3 月,郁达夫用相当大的精力参加左翼文艺活动和进行创作。 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 郁达夫从 1933 年 4 月由上海迁居杭州, 1936 年 2 月离杭赴福州,在杭州居住了近三年。在这段时间里,他思想苦闷,创作枯竭,过的是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 并花了许多时间到处游山玩水, 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排遣现实带给他的苦闷和离群索居的寂寞。在游山玩水的过程中,写了许多游记, 这是他在这段时期创作的主要收获, 为我国现代游记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1934 年 7 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云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 “味”,并写下了优美的散文 ——《故都的秋》。 本文写于 1934 年 8 月。 1933 年至 1936 年,作者受白色恐怖的威胁, 从上海迁居杭州。 “撤退到隐逸恬恬的山水之间,思想苦闷,创作枯淡 ”。他过着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学习这篇课文, “要理解作者当时的处境,认识作者渗透在作品中的那种思想感情的合理性。 ”正确地认识作者通过描写 “故 都的秋 ”所表现出来的复杂的感情。 文旨: 文章通过对故都的秋的洗练、 优美的描写, 赞美了故都秋色的特有的美,勾勒了故都之秋的清、静又带有悲凉的情景,抒发了作者眷念、热爱故都的真挚感情,从中也流露出作者忧虑、冷落的情怀。三、 课文结构 (指导学生作疏理全文结构的训练) 先依据练习的框架,作自读。然后逐层提示如下: 全文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总起(第 1 、2 自然段) 1 、 写故都秋之感。清、静、悲凉令人向往。 2 、 写江南秋之感。秋味不浓不让人满足。 第二部分:分写(第 3 —12 自然段) 秋晨天空、秋之牵牛花 槐树落蕊而知秋 乡国有异,悲秋之感却同。 记叙 秋蝉残鸣而报秋 议论 秋雨淋人人知秋 故都之秋,有它的特别之处。 枣树秋色之奇观 第三部分:总括(第 13 、14 自然段) 南国之秋,色味不如北国之秋浓。 故都之秋,我减少寿命也要留住。 四、 组织学生讨论几个问题。 1 、 作者为什么在文中多次写到南国之秋呢? 明确: 写南国之秋,是为了南北对比,以 “南”衬“北”。作者以南国之秋的 “淡”来衬托北国之秋的 “浓”,以这秋的深味在南方 “尝 不透 ”,来同非要在北方 “才感受得到底 ”作对比,这样南北对比、衬托,突出了故都的秋感人至深。 2 、 本文的 “形”是什么? “神”是什么? “形”与 “神”的结合点是什么? 明确: 本文的 “形”是故都的自然风物,具体说就是那五幅秋 色图。“神”是赞美故都的自然风物, 抒发向往、眷念故都之秋的真情,流露出深远的忧思和孤独感。 “结合点 ”是“清”“静”“悲凉 ”。 3 、 文章描绘了五幅秋色图之后, 一大段议论, 这段议论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

文档评论(0)

zdq735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