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在采石矶写下数十首诗篇.doc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李白在采石矶写下数十首诗篇 李白在采石矶写下数十首诗篇在万里长江上,有湖南岳阳的城陵矶、安徽马鞍山的采石矶、江苏南京的燕子矶,合称为“长江三矶”。在这美丽的长江三矶上,都有着饱经沧桑的历史文化典故。其中,以马鞍山的采石矶尤为盛名。这盛名主要源于大诗人李白。李白平生涉历无数大山名川,足迹遍布天下,唯独钟情于当涂,最是留恋采石矶头,一生多次 登临吟咏,在采石矶写下了《横江词》 、《牛渚矶》、《望天门山》、《夜泊牛渚怀古》等脍炙人口的诗篇数十首。民间还广为流传他身披宫锦袍、泛舟赏月、跳江捉月、骑鲸升天的神 话故事。采石矶是金陵门户,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采石矶位 于安徽省马鞍山市西南 5 公里处的长江东岸翠螺山西南麓, 因其形状如蜗牛,又有“金牛出渚”的传说,故原名牛渚矶。 采石矶南接著名米乡芜湖,北连六朝古都南京,峭壁千寻, 突兀江流, 历史悠久, 名胜众多, 素有“千古一秀”之美誉。“凤台东出无多地,牛渚南来第一矶”,采石矶以“秀、奇、险、 文”集一体而居于三矶之首。 采石矶名字因何而来。 据说是采石矶的岩石具有彩色的斑纹,古代采与彩是通假字,因而得 名。采石矶上翠螺山,山西北临大江,三面为锁溪河环抱,海拔 131 米,犹如一只硕大的碧螺浮在水面而得名。山间林木葱绿,蔚然深秀,西麓突兀于江中的悬崖峭壁就是著名的 采石 ;西北 江低凹之 ,人称西大洼,北 山脊梁叫 牛尾,山 峻;南麓林木葱郁,亭 ,太白楼等就分布在 一 ,最高 是翠螺峰。采石 地形 要,是金陵 , 来 兵家必争之地。 以其扼守 江天 一向 兵家所重,成 南,江山易主的必争之地。自 以来, 代 生在 里的 争多达 20 余次。其中 策据牛渚而定江 ;隋 擒虎采石渡江平南陵; 成功 兵采石攻南京;明大将常遇春三打采石 ;南宋虞允文在采石 金兵。其中,采石之 是一 中国 史上有名的以少 多的重要 役?? 代 争留下的累累 痕, 采石 增添了壮美的色彩, 美的 奇。李阳冰 李白在采石 盖了草堂李白 平生涉 无数大山名川, 足迹遍布天下, 唯独 情于 鞍山,最是留恋采石 ,一生多次登 吟咏,在采石 写下了《横 江 》、《牛渚 》、《望天 山》、《夜泊牛渚 古》等脍炙人口的 篇数十首。 民 广 流 他身披 袍、 泛舟 月、跳江捉月、 升天的神 故事。李白 生 作的 文四 散失, 以 数。在生命的最后 刻,他要把 文托付 一个 得信 的人, 个人就是他的族叔李阳冰。李阳冰 任当涂 令,李白乘船从南京来到当涂后,李阳冰将他安 在 采石翠螺山下, 他盖了草堂。 此 ,李阳冰正“ 当挂冠”,即将离任,在交接期 ,李阳冰 李白精心照 。李白病重卧床 ,他 来李阳冰,把所有 文托付 他, 他 集作 序。正是李阳冰后来编纂的《草堂集》 ,使李白这位“千载独步,唯公一人”的诗人大放光彩。采石矶被李白誉为“绝壁临 巨川,连峰势相向, 乱石流伏涧, 回波自成浪。 ”继李白之后,历代无数名人雅士来采石矶凭吊诗仙, 寻幽探胜, 文采风流,至今不绝, 对采石矶极尽赞美。 太白楼为长江著名的“三楼一阁”后代的人们为纪念这位诗人, 就在采石矶上建立了太白楼。登楼远眺,长江如练,绿洲溢翠,百舸争流,鸥鸟翱翔,素 有“风月江天贮一楼”的美誉,它与湖南岳阳楼、 湖北黄鹤楼、江西滕王阁并称为长江著名的“三楼一阁”。太白楼初建于唐代元和年间(公元 806-820 年),原名“谪仙楼”,距今已近 1200 多年的历史。 明正统五年 ( 1440 年),工部右侍郎周忱 巡视江南时重建。清代雍正八年(公元 1730 年)复建,改 名为“太白楼”,也称作“唐李公青莲祠”。后毁于清同治年间, 现在的太白楼是光绪三年(公元 1877 年)湘军水师总督彭 玉麟所建,它采用了我国传统的建筑式样,飞檐重阁,歇山 屋面。造型美观,挺拔壮丽,整个建筑道观格式的设计,传 递了诗人李白的道教崇尚,而飞檐上酒盅酒坛的独特安排, 则巧妙地表达了诗仙李白的喜酒嗜好。太白楼为三重飞檐木 结构古建筑。左右回廊,琉璃覆顶,蔚为壮观。登楼环眺, 天门雄姿, 依稀可见。 太白楼高 18 米,长 34 米,宽 17 米, 主楼三层,一层为厅,二层为楼,三层为阁。前后分两院, 前为太白楼,后为太白祠。主楼底层为青石垒砌,二、三层 系木质结构, 飞檐镶以金色剪边, 歇山屋面铺设黄色琉璃瓦, 简瓦滴水饰物有鳌鱼走兽,造型古朴典雅,挺拔壮观。太白 楼门额上蓝底金书“唐李公青莲祠”。进门两壁回廊嵌有清代 重建纪事及李白生平碑刻。进入大厅,“李白游踪图”,分四 条主线全面展示了李白的身世情况。太白楼上汇萃了众多文 人学者的诗文墨宝。有当代“草圣”林散之的自作诗、佛教协 会主席赵朴初的自撰自书楹联等。 1964 年,郭沫若先生来 到这里,

文档评论(0)

155****7807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