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当代“女愚公”邓迎香
今年新春,贵州罗甸县麻怀村村委会主任邓迎香成了“网红”,因为她干成了一件别人想都不敢想、想了也不敢干的事情。 5 年前,还是一名普通农村妇女的邓迎香,为了把村前通往大山外一条又矮又窄、人弯腰走过去还会撞到头的隧洞,凿高凿宽通汽车,她带领村民在洞内点上蜡烛,燃起煤油灯,凿岩、运渣、放炮,终于把这条小隧洞变成可以通汽车的隧道,使麻怀村突破了千百年来贫穷的封锁,有了一条奔小康的致富路。这个真实的故事,与古代太行山“愚
公移山”的传说如此相似, 因而邓迎香被人们赞誉是当代 “女愚公”。
艰险出山路
1991 年,从小生活在贵州罗甸县董当乡的邓迎香,
嫁给
了七八公里外的董架乡麻怀村翁井组村民袁端林。那里是一
个山窝窝,没有出山的路。当时,袁端林穷得“连条好裤子
都没有”,可邓迎香坚信,只要勤劳,一定能过上想要的好
日子。
麻怀村稻米不够吃,除了过年可以吃净米饭,其他时候
只能吃硬硬的苞谷饭。而邓迎香是个巧媳妇,她先把干苞谷
泡软,用石磨推成糊糊,再掺进一点稻米,这样煮出来的苞
谷饭又软又香。
邓迎香和丈夫种菜、养猪,每天起早贪黑,尽管苦,心里却充满憧憬。然而,在横亘的大山面前,她一次次碰壁。
邓迎香种出水灵灵的蔬菜想卖个好价钱,一大早背着背篓翻山,汗流浃背赶到集市时,菜就蔫了,只能贱价卖掉。
山间有许多李子树, 收获时节满山挂果, 却没人愿意进山收。
村民又背不出去多少,只能眼睁睁看着成堆的果子烂掉。
村民杨正芳家最值钱的是一头牛,每次赶牛翻山去耕地时他都很担心,最后牛还是摔成了肉饼――在这条山路上,几乎家家都摔死过牛马。
最苦的还是孩子,天不亮就起床,每天翻山去学校。一个来回就要 4 个多小时,孩子们累得上课直打瞌睡。
偏远农村求医难,在麻怀村求医难上加难。有一次,邓迎香的嫂子吴胜芬得了急性阑尾炎,村民砍了几根手腕粗的树枝做成个木架子,抬着病人翻山,送上了等在山脚下的急救车。还好,吴胜芬的命捡回来了。
1993 年,邓迎香的儿子 “小红球” 出生了。之所以叫 “小
红球”,是因为宝宝的小脸红红的、肉嘟嘟的,一逗就“咯
咯咯”笑不停。孩子给这个贫困的家庭带来无尽欢乐,夫妻
俩上坡干活都会将儿子背在背上,舍不得交给别人照看。
“小红球” 3 个月时,一天晚上突然“打摆子” 。夫妻俩
慌了神,急忙往医院送。他们打着手电筒,在山路上深一脚
浅一脚地走。还没翻过山, “小红球”就在袁端林的背上停止了呼吸。紧搂着儿子小小的遗体,邓迎香号啕大哭。那漆黑的夜,那死寂的山谷,那崎岖的山路,成了她一辈子抹不去的伤痛。
痛失儿子 “小红球”,让邓迎香和袁端林决心逃离大山。
袁端林去罗甸县城一家铁合金厂当合同工,每个月
300 多元
收入,比在老家务农强,至少可以顿顿吃白米饭了。可是城里花销大,不仅要租房,还要抚养相继出生的两个孩子。夫妇二人常常入不敷出。为了能多挣几十块钱,袁端林周末也不休息。邓迎香精打细算,连白糖也舍不得买,只在米糊里放一点糖精,让孩子吃起来有甜味。
梦想中的“好日子”还很远。
2003 年,在外地拉焦炭的一个司机见到袁端林说: “在
煤洞挖煤能挣大钱。 ”袁端林跟着那个司机,来到贵州省贞
丰县一家煤矿,看到挖煤一个星期就能挣 500 元!他立马回罗甸辞了工,带着家人来到贞丰。
改变立竿见影。孩子们吃上了白糖,吃上了糕点、冰淇淋,穿上了新衣。那年过年,他们提着大包小包,风风光光回到麻怀村。
谁曾想, 2004 年 6 月,煤洞发生瓦斯爆炸,袁端林不幸遇难。
“我要把洞凿高、凿宽,要通汽车”
带着一双年幼的儿女,邓迎香又翻过那座山,走过那条
小道,回到那个穷村子,生活回到原点。她常常对着大山发
呆,期盼有一条出山的路。
2007 年,邓迎香与本村李德龙重组家庭。 李德龙的前妻
几年前外出赶乡场,从搭乘的摩托车上摔下沟里死亡。
盼一条出山的路,翁井组的村民们盼了一代又一代。
1999
年年初, 村民们自己动手修路,
打算把山腰上一个
小溶洞拓宽挖深,搞成一条隧道。
60 多个壮劳力进了溶洞,
带着蜡烛、煤油、洋镐、大锤、钢钎。那个洞
40 米深,
1 米
高,还流着一条小溪。大家只能爬进去,坐在冰冷的水里凿
石头,前后排成一行,手递手往外运碎石渣土。
没白没黑地干了 5 年。2004 年一天午夜,一声炮响,长
200 余米的隧道终于打通了! 对面作业的两只手握在了一起,
所有人都扔掉工具,大声欢呼。
其实,那还算不上隧道,只是条又矮又窄、坑洼不平的
洞,通不了车,人弯腰走过去还会撞到头。
2010 年国庆节, 李德龙与前妻的二女儿李琼出嫁。 邓迎
香忙里忙外,希望把婚礼操办得喜庆、热闹。那条隧洞是出
嫁必经之路。那天,李琼身着一袭洋气的白色婚纱,可是前
一天刚下了雨,洞里淌着齐膝深的水,她不得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