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
- PAGE 1 -
戏剧解释学的源头与经学注疏对先唐戏剧萌生形态的解释
摘要:中国古典戏剧理论中的解释学内容在元明清曲论中大量涌现,但它的源头则应在宋代以前。因为唐 宋前已经有了中国戏剧的萌生形态及雏形,它们时常被经学史料所载述,“载述文献”大多都有注疏,注 疏往往对戏剧萌生形态之载述予以考究与阐释,加上传统经学本有“六经注我”的倾向,故而那些考究与 阐发中便不可避免地带上了类似西方解释学的从主观“前见”出发的色彩。这样,关于戏剧萌生形态的解 释学内涵就遂而便出现了,它们成为中国古典戏剧解释学理论的先导。
关键词:(解释学 经学 注疏 先唐戏剧)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中国古典戏剧起源于原始俗信中的“象人”活动。“象人”,即制作或装制、装扮一个 “假人”,用这种“假人”去代替、指代某个人或某类人之实体。经藉及史书中对这种“象 人”事象的解释,也就成了最早的关于戏剧活动萌生形态的解释学内容。
“象人”活动中有一种“刍人”,即葬仪制饰“假人”。《周礼·春宫·冢人》载:“及 葬,言鸾车象人。”郑玄注:“鸾车,巾车,所饰遣车也。亦设鸾旗。郑司农云:谓以刍为 人。言,言问其不如法度者。玄谓:言犹语也,语之者,告当行若于生存者,于是巾车行之。 孔子谓为刍灵者善,谓为俑者不仁,非作象人者,不殆于用生乎?”贾公彦疏:“先郑云象 人谓以刍为人者,后郑不从,以其上古有刍人至周不用而用象人,则象人与刍灵别也。…… 云‘孔子谓为刍灵者善,谓为俑者不仁,非作象人者,不殆于用生乎’者,此《檀弓》文, 彼郑云:俑,偶人也。谓以为木人与生人相对偶,有似于人,此则不仁。又云‘非作象人不 殆于用生乎’哉,是记人释孔子语,殆近也,言用象人不用于生人乎,是孔子善古而非周人 也。郑引此者,欲破先郑以刍灵与象人为一,若然,则古时有涂车刍灵,至周仍存涂车,唯 改刍灵为象人。”
这里的“象人”指的是用草木制扮一种“假人”,以代替“真人”随葬车而去,为亡灵 作陪,或亦埋之,所谓“明器”也。汉人郑玄、唐人贾公彦都对这种制饰、扮弄“假人”的 丧仪化行为形态进行了解说与阐释。严格地说这还算不上解释学意义上的内容。但值得注意 的是他们都提到孔子对这一事象有他的说法,孔子的解说是束草人代生者还是“善”的,但 用木头刻成木俑代生者,那就不仁了;因为在孔子看到,木偶俑与生人更酷似,其必诱发用 生人殉葬之后果。《论衡·薄葬》:“俑则偶人,象类生人。故鲁用偶人葬,孔子叹。睹用 人殉之兆也,故叹以痛之。”孔子局限于他的时代,把制饰木偶俑视作生人以殉的滥觞,殊 不知用偶人随葬要比人殉晚得多。根据地下发掘,早在商代,奴隶主就大量用奴隶殉葬了。 这也就是说,孔子对巫仪化的“象人”之一种的木偶俑代生者的解释,是从他的“成见”(成
见往往意味着并不符合事实本来)出发的;这种“成见”下的解释,就真正的具有解释学的
意义了。 另外,由于古之礼制大都由上古巫仪进化而来,故经学及礼制史的研究中亦涉及到不少
关于戏剧化仪式的解释学内涵。最特别的现象就是对古人祭祀时用“尸”的考究。什么是 “尸”?就是古人在祭奉祖灵或神灵时,或用一个活人去充当,或立或坐,接受祭拜。
《礼记? 曾子问》:“曾子问曰:祭必有尸乎?”《疏》云:“曾子之意,以祭神,神 本虚无,无形无象……以生人象之。”“人之丧者必须有尸,以成人之丧,威仪具备,必须 有尸以象神之威仪也。”按《疏》文的解释,在祭祀死去的祖先神灵时,祖先神的威仪就看 不见了,怎么办,就以人扮饰祖先神,以免祭祀时神之形象“虚无”。这种扮饰祖先神的形 式就叫做“尸”。“尸”的出现能够展示死者神灵的“威仪”,成全丧祭仪程的完成(所谓 “以成人之丧”)。
“尸”的形式主要出现在三种祭祀中,宗庙之祀、社稷之祀、郊祀。宗庙之祀所祭乃先 祖神,多以本宗室的子孙充当“尸”,即选子孙在那里代表先神接受祭祀。《礼记? 曾子问》: “尸必以孙,孙幼,则使人抱之,无孙则同姓可也。”社稷之祀与郊祀乃祭谷神、土神、天 神,内容庞杂,一般亦当以巫职人员充当“尸”,并像祭祖一样经过占筮化的确定(如《仪 礼》中所谓“筮尸云云”)。
又《礼记注疏》卷二十四《礼器》中云:“夏立尸而卒祭,夏礼,尸有事乃坐。殷坐尸, 无事犹坐。”孔颖达《疏》文云:“夏祭乃有尸,但立,犹质,言尸是人,人不可久坐神坐, 故尸唯饮食暂坐,若不饮食时,则尸倚立,以至祭竟也。殷坐尸者,此殷因夏之有立尸而损 其不坐之礼,益为恒坐之法也,是殷转文也,言尸本象神,神宜安坐,不辨有事与无事皆坐。” 孔氏说明,无论夏商,“尸”都是生人在“象神”。他在装作神的样子、神态(“宜安”)。 他有动作,即代替神享用人们享奉的祭物(或食或饮)。这就把巫仪化、戏剧化的装弄本质 交代清楚、解释明白了。
唐杜佑《通典》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别提了”的语义演变及语用功能、语用心理--语言学论文.doc
- 褒扬与论争:再议范长江新闻之路--新闻传播学论文.doc
- 辩证无限观与第三次数学危机--哲学论文.doc
- 搭建教师研修平台,促进城乡资源互动——儿童阅读教师研修团队建设的思考与实践--教育学论文.doc
- 大数据时代下新闻从业人员技能新探--新闻传播学论文.doc
- 动词重叠研究综述--语言学论文.doc
- 高校精准资助概念、理论与实践路径研究文献综述--教育学论文.doc
- 互联网媒体建构下的粉丝经济形态分析--新闻传播学论文.doc
- 论文化自信与大学精神文化建设的联系--教育学论文.doc
- 媒介纵深融合中企业知识型员工激励初探--新闻传播学论文.doc
最近下载
- 11.色彩属性 纯度对比.ppt
- 运动损伤的预防与处理PPT模板课件工作总结汇报.pptx VIP
- 13.整体拆除铁塔专项施工方案(模板).doc
- 工程小包工接单合同协议.docx VIP
- 广东省茂名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上)期末数学试卷(含答案).pdf VIP
- 世界香水广告案例——以香奈儿和迪奥为例.ppt VIP
- 统计分析入门与应用-SPSS-中文版-+-SmartPLS-4-中文版说明书.pdf VIP
- (高清版)B-T 9797-2022 金属及其他无机覆盖层 镍、镍+铬、铜+镍和铜+镍+铬电镀层.pdf VIP
- 金蝉电子投标文件编辑器操作指南-金蝉平台.PDF VIP
- 05R502 燃气工程设计施工26建筑工程 图集 .docx VIP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