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考历史总复习讲义中国近代史部分:民国初年的社会变化(1912-1919).docxVIP

2019届高考历史总复习讲义中国近代史部分:民国初年的社会变化(1912-1919).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国近代史复习 第四单元 民国初年的社会变化( 1912-1919) 在甲午战争和八国联 军侵华之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已完全形成, 列强对中国的侵略与奴役使民族危机成为关系到中国生死存亡的严重问题。 戊戌变法失败了,辛亥革命也未彻底解决中国的危亡,中国进入黑暗的军阀统治时期。但是时代必然要进步,在变法与革命的影响下,出现了新文化运动,中国的社会也发生了许多前所未有的新变化。 【重点难点】 1、民国初年民主与专制的斗争 2、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 3、新文化运动 【知识梳理】 一、民国初年民主与专制的斗争 1.“宋案”和“善后大借款” 1913 年,力图在中国建立责任内阁制的革命党 人 宋教仁遇刺。袁世凯向五国银行团进行“善后借款”以 筹措内战军费。 2.“二次革命”的兴起和失败 “宋案”后,孙中山号召武力讨袁。袁世凯派兵南 下,战事在江西、江苏等地展开,历时月余,革命党人 失败。 袁世凯复辟帝制的活动 ① 1913 年 10 月强迫国会选举他为正式大总统, 随 后解散国民党和国会。 ②以《中华民国约法》代替《临时约法》 ,改内阁 制为总统制,并修改总统选举法,总统可无限期连任。 ③1915 年,接受日本提出的《二十一条》 。 1915 年底,改中华民国为 “中华帝国”,年号“洪宪”,准备于 191 6 年元旦登基。 4.护国运动 孙中山发表《讨袁宣言》,梁启超发表《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反对袁世凯称帝。 1915 年底,蔡锷于云南宣布独立,组织护国军,各省响应。袁世凯被迫取消帝制。 5.“府院之争”和张勋复辟 袁世凯死后任总统的黎元洪与总理段祺瑞矛盾尖 锐。1917 年 7 月,张勋以调停为名率军北上, 拥戴溥仪复辟。遭全国一致反对,仅 12 天即告失败。 6.护法运动 张勋复辟失败后,段祺瑞拒绝恢复《临时约法》和国会。孙中山在广州发起护法运动,力图维护民主共和制度。但因缺乏力量,遭到西南军阀排挤而失败。二、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短暂春天) (一)背景 1.外因:欧洲列强忙于一战,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 经济侵略。 2.内因: ①辛亥革命推翻帝制, 为资本主义发展扫除一些障碍;南京临时政府奖励实业,激发兴办实业的热情。 ②群众性反帝斗争的推动。 ③“实业救国”、“民主共和”思潮的影响。 (二)概况 1.时间: 1912-1919 2.发展较快的行业: 纺织、面粉、火柴、造纸等轻工 业,化工也有一定发展。 (三)缺陷 1.重工业基础薄弱,未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 2.仍未能摆脱帝国主义资本控制; 3.仍受到自然经济的严重束缚; [来源 :Zxxk.Com] 4.时间短暂。 (四)影响 [来源 :学。科。网 ] 1.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 领导一系列维护民主共和 制度的政治和思想文化运动; 2.无产阶级力量壮大,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展开和中 共的成立提供阶级基础。 三、新文化运动 (一)背景 1.政治:北洋军阀时期社会的黑暗。 2.经济:中国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要求实行民主政治(根本原因) 。 3.思想文化:启蒙思想进一步介绍到中国,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尊孔复古逆流(直接原因) 。 (二)兴起 1.开端: 1915 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新青年》 ;后 迁往北京。 2.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 3.前期指导思想:民主与科学 4.主要阵地与基地:《新青年》;北京大学 (三)内容 [来源 :学 .科.网] 1.提倡民主,反对专制;提倡科学,反对愚昧和迷信。 2.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传 统道德):提出“打倒孔家店”口号;鲁迅小说《狂人 日记》揭露封建礼教吃人本质。 3.提倡新文学(白话文),反对旧文学(文言文,旧道德的载体):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 ;陈独秀发表《文学革命论》。 4.新文化运动的新发展: 1918 年,李大钊发表《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 ,介绍俄国十月革命,第一次举起社会主义旗帜。 (四)意义 1.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 人们的思想得到空前 解放。 2.弘扬了民主和科学思想,推动自然科学的发展。 3.对五四运动的爆发起了宣传作用。 4.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创造条件。 【课后检测】 1、孙中山说:“凡本国人及外国人之企业,或有独占的 性质,或规模过大为私人之力所不能办者,如银行、铁 道、航路之属,由国家经营管理之,使私有资本制度不 能操纵国民之生计。 ”这反映了孙中山( ) A .重视经济权益,强调民族独立 B.扩张国营经济, 发展民族产业 C.强调国家垄断,反对自由竞争 D.主张节制资本, 促进社会公平 2、1914 年 2 月,农工商部向各省发出长篇通告,提出 欧战正是“工商业发达之转机” ,公布《维持工厂办法 大纲七条》,规定糖类、棉毛织物等数十种制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150****223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