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教材中深挖素材完成高考作文论文.doc

从教材中深挖素材完成高考作文论文.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PAGE 摘要 高考作文最大的缺陷就是学生素材使用方面出的问题,如:材料单薄、使用不当、使用不准、滥用乱用、记忆不清、张冠李戴、老调重弹、生拉硬拽现象比比皆是。直接导致作文内容不丰富、缺乏新意或材料不扣观点等问题。要使学生作文的高考时在有话可说,除了平时注意积累写作材料之外,做到善用课本,巧妙转述,一材多用,不失为二轮复习作文训练的一种好方法。 关键词 善用课本 深挖素材 一材多用 作文在高考中的分值决定了师生对作文的重视水准。对于热爱文学、阅读范围广、勤于动笔的学生来说,写作不是件困难的事,可对于无法保证每天阅读时间,忽视积累的学生来说,写作难如登天。自然,这些学生在平时的作文训练中,就缺少“源头活水”。多数阅卷老师喜欢学生灵活使用教材,把教材作为语文各项水平的基础,是为活学活用,举一反三,知识迁移。教学过程中,包括高考复习中要教给学生把教材读薄,再把教材读厚,从每天所学的课本中深入挖掘,从更深的层次理解教材。不必好高骛远,不必舍近求远,认真研讨教科书,也是作文材料“无尽藏也”,取之不竭,用之不尽。 其实,课本中的文章基本都出自古今中外名家的手笔,极富思想与艺术价值,这个篇篇课文,构成了一幅幅古今中外各个历史时期的社会画卷。这画卷中,有着一个个 “丰满、立体”的人物,每一个人物的成长经历、生活经历、成功、辉煌或是失败的原因等都能给人以思考或启示,每一个人物的性格、见识、人生坚守、自信、胸怀、人品等等也让往往使我们陷入思索,所以,我们只要转换视角,全方位、多角度地分析、挖掘我们所学过的课文中的人物,挖掘出人物的“新面目”,使这些挖出来的“宝贝”开启学生的智慧,实现一材多用,成为学生议论文写作中新颖独特的素材。 一、找准抓手,深挖内涵 抓手就是切入点,通过丰富的联想想象,不拘泥于一孔之见、一隅所感,打破单向、一元的思维定势,深挖教材文本的内涵。《杜甫:“万方多难”中成就的“诗圣”》可从“诗圣”杜甫、“诗仙”李白名号角度深挖内涵。李白仅仅封建社会中千千万万个怀才不遇、沉浸于小我而抑郁不能忍的文人之一,作为诗人李白是崇高的,而作为文人,他却不能说是超然的,而杜甫那悲天悯人、抛却小我而关心大众的人格升华,是同时代的诗人所不可比拟的。原来如此,更“圣”一筹!诗之圣者,为国为民啊!”学生们在讨论李杜的人生观、价值观时,自己的思想境界得到了提升。 二、透过事件,感悟精神 在平凡材料中挖掘伟大和崇高,透过材料的表象,挖掘材料蕴藏的深层内涵。从现象到本质,从感性理解到理性理解,这种方法能培养学生思想理解的穿透力。在教授《鲁迅:深刻与伟大的另一面是平和》这篇传记时,我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鲁迅先生是如何对待自己的,又是如何对待他人的?”学生们很快从文本中寻出:自己忍着病痛校《海上述林》的校样,印珂勒惠的画,翻译《死魂灵》下部;忍着病痛接待接待客人;忍着病痛连夜工作,想为人类留下更多的东西;尊重妻子、儿子,教导年轻人,培养、爱护萧红这样的文学青年……,他总是亏待自己,宽待他人,亏待自己成就了他“伟大的民族魂”,在宽待他人中显现出他“平和、高尚”的人格。同学们经过由表及里地分析,在看似朴素、闲散的文字背后挖掘出鲁迅的伟大、平和以及萧红对先生的深深敬仰之情! 三、缘果索因,多元理解 因果探究法,是指追溯事物的根由,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或者类推事物发展的过程,得出反应事物本质的结论的一种思维。这种思维的方法,能够使学生的思维步步深入。《杨振宁:合璧中西的文化骄子》设计“杨振宁成功探因” 主问题。学生小组讨论,教师点拨,使用缘果索因的方法,对文本有了多元化的理解。从兴趣与成功的角度,得出做有兴趣的事情。杨振宁从小就从父亲那里接触了群论初阶,他常常被父亲书架上一本群论书中美丽的插图所迷住,引发很多遐想。这个切对他日后醉心于物理世界对称性的研究,不能说没有一种潜在的启蒙作用。杨振宁投考西南联大时,本来报考的是化学系,但入学后,他发现自己对物理更有兴趣,于是转入了物理系,这个转,转出了他一生的辉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人们都愿意在自己喜欢的事情上探索,付出多少努力都不在乎。从理解自我与成功的角度,能够提出认清自我,扬长避短。艾里逊实验室总是接连持续地传来爆炸声,以致流传着一个人尽皆知的笑话“凡是有爆炸的地方一定有杨振宁”。此时的杨振宁终于开始对自我的理解,发现自己的优势与劣势,放弃试验物理,迈上了理论物理的征程,最终成就辉煌。可见只有理解自我,方能成就人生。从视野与成功的角度,杨振宁在诺贝尔奖颁奖仪式上明确地说他是中西方文化的共同产物。他放开了眼光,不满足于在西南联大汲取的营养,想要在物理学方面走的更远!1945年,23岁的中国学子敞开胸怀,走向西方,勇敢地接受另一种文化的挑战,在多元文化中,他的思维更加宽广和深刻了! 学生们的思维

文档评论(0)

pwk1156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6040033240000004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