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精品文档,助力人生,欢迎关注小编!
释曹植《七哀》诗“愿为西南风,长逝入君怀”句
一
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上有愁思妇,悲叹有余哀。
借问叹者谁,云是宕子妻。君行逾十年,孤妾常独栖。
君若清路尘,妾若浊水泥。浮沉各异势,会合何时谐?
愿为西南风,长逝入君怀。君怀良不开,妾心将何依。
这是收在《文选》“诗”卷二十三“哀伤”类下曹植的一首名诗。历代传本中文字差异并不多,唯最后一句,通行本多做“贱妾当”。今据清人丁晏考证,改为“妾心将”(《曹集铨评》,文学古籍刊行社1957年版)。“七哀”作为一种乐府新题,起于汉末(本吴兢《乐府古题要解》说)。“七”本身在昭明太子《文选》里就单列一门,其下收枚乘《七发》、曹植《七启》和张协《七命》三种。所谓“枚乘摛艳,首制《七发》,腴词云构,夸丽风骇”(骆鸿凯《文选学·体式》,中华书局1989年版)。一时间“王粲作《七释》,徐幹作《七谕》,杨修作《七训》”(陆善经语,引自《唐钞文选集注汇存》卷六八,上海古籍出版社2020年版),自此之后,历代文士,仿作者众。
那么,“七哀”本身又作何解呢?从题材上看,《文选》列于“哀伤”,《玉台新咏》以为“杂诗”,《乐府诗集》卷四十一之《相和歌辞》有“怨诗行”收此诗,以此为本辞(《乐府诗集》,中华书局1989年版)。哈佛学宇文所安教授认为“七哀”(Sevenfold Sorrows)为王粲所创(Stephen Owen, The Making of Early Chinese Classical Poetry,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20)。从题意看,旧注也是众说纷纭。吕向注曹植此诗(《日本足利学校藏宋刊明州本六臣注文选》,人民文学出版社2020年版):
七哀谓痛而哀,义而哀,感而哀,怨而哀,耳目闻见而哀,口叹而哀,鼻酸而哀也,子建为汉末征役、别离妇人哀叹,故赋此诗。
这种解释不免过于牵强。元代李治就开始怀疑了,其有云:“且哀之来也,何者非感?何者非怨?何者非目见而耳闻?何者不嗟叹而痛悼?吕向之说可谓疎矣。”李治自己的解说是:
大抵人之七情,有喜、怒、哀、乐、爱、恶、欲之殊。今而哀戚太甚,喜怒爱恶等悉皆无有,情之所系,惟有一哀而已。故谓之“七哀”也。不然,何不云六、云八,而必曰“七哀”乎?(《敬斋古今黈》卷七,中华书局1995年版)
翼护李治此说的还有清儒何义门,他说:“情有七而偏主于哀,惟其所遭之穷也。”(《义门读书记》)此说比吕向的牵强之辞合理许多,但也不被所有的研究者接受。我们再举出近代一家有代表性的说法:“大约这也是乐府题。所以名为‘七’哀,也许有音乐上的关系,晋乐于《怨歌行》用这篇诗为歌辞,就分为七解。王粲、阮瑀都有《七哀》诗,曹植所作也不止这一首(其余只存零句)。”(余冠英《三曹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56年版)
中国古典文学中的数字和今天的数字有不同的内涵,“古之语不与今之语同也”(汪中《述学·释三九》)。“七”在清儒俞樾那里有过如下的解释:“古人之词,少则曰一,多则曰九,半则曰五,小半曰三,大半曰七。是以枚乘《七发》至七而止;屈原《九歌》,至九而终。……若欲举其实,则《管子》有《七臣七主》篇,可以释七。”(《文体通释序》)所以说,“七”表示哀思之多,并非确数,大可不必陷入前人的泥潭中。这一点正像汪中所谓:“故学古者,通其语言则不胶其文字矣。”(《述学·释三九》)
二
“七”的误解还是小者,其实真正的误解还在诗句中。
先谈此诗之大旨:
此诗可分四个层次。前四句写闺楼中一个愁思的少女,在月白风清的夏夜里叹息不已;然后诗人出场,好奇地“借问叹者谁”;再接着,诗人仅仅作为一个听众,开始倾听少女的哀诉,止于“会合何时谐”;最后一个层次,就是全诗的点睛之笔,强烈地表达了少女的迫切之心,愁思绵绵,余音不绝。
笔者重点想要谈的,就是此诗最后一个层次中“愿为西南风,长逝入君怀”句。
一般来说,学者们认为此诗作于黄初年间,魏文帝曹丕对自己的兄弟进行了一连串的政治打击:诛杀曹植的好友丁氏兄弟,杜绝曹植与诸王互相联系,派遣监国使者监视他们的行动等等(洪顺隆《魏文帝曹丕年谱暨作品系年》,台湾商务印书馆1989年版)。兄弟二人“甚于路人”,一君一臣,一天一地,一为迫害,一为被迫害。《三国志》本传上说曹植十岁就“诵读诗,论及辞赋数十万言,善属文”。他一生也是一个壮志满怀、自视甚高的人。遭遇如此境地,自然是感慨良深,而不得不发于诗。钟嵘《诗品》谓其诗:
其源出于《国风》。骨气奇高,词彩华茂,情兼《雅》怨。(“骨气”前“其”字,据韩国车柱环考证乃衍文,参车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