翩若惊鸿,矫若游龙.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精品文档,助力人生,欢迎关注小编! 翩若惊鸿,矫若游龙 摘要:从《洛神赋》文本及其产生背景出发,探析“人神之恋”对古代文学作品内容表达上的影响,以及这一母题在内容上的流变。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演变,人们的思想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发展,人们对神的崇拜、仰望和敬畏逐渐地演变为对神的恋慕,并成为兴寄自己愿望和理想的依托或媒介。尤其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文人士族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打破了儒家大一统思想的束缚,使得这一时期的文学不论在内容上还是形式表现上都丰富多样。“人神之恋”这一母题贯穿于不同时代的文学作品中:先秦的神话、魏晋南北朝的赋作、唐传奇、宋代的词令、元朝的杂剧,明清的传奇和小说,在不断继承这一母题的基础上,也赋予着它新的含义,同时也体现了人类审美意识的自觉发展,自我尊重意识觉醒的不同发展阶段。 关键词:《洛神赋》;人神之恋;魏晋思想 中图分类号:G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20)08-0000-04 《洛神赋》不论是在曹植的辞赋作品中还是在整个辞赋的历史创作和发展的过程中都有其独特的文学地位。在这样一篇杰出的赋作中,作者以浪漫主义的手法,通过梦幻的境界,描写人与神之间的真挚爱情,但终因“交接之大纲”“人神之殊异”而无从结合,惆怅分离。 此赋的开始就介绍了作赋的时间,即“黄初(魏文帝曹丕年号)三年,余朝京师(洛阳)”之际,地点是渡洛水的途中,人物,即“斯水之神”——宓妃(传说中古代伏羲氏之女),而作赋的原因,作者写到“感宋玉对楚王神女之事,遂作斯赋”。正文的第一段写作者从洛阳回封地的途中“睹一丽人,于崖之畔”,借御者之口(“其状若何?臣愿闻之”)引出作者对丽人的描述,第二段极尽奢华之辞藻细致描绘了洛神宓妃的容貌(“翩若惊鸿,矫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远而望之,皎若太阳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蓉出渌波”)、服饰(“披罗衣之璀璨兮,珥瑶碧之华琚。戴金翠之首饰,缀明珠以耀躯”)和举止(“微幽兰之芳霭兮,步踟蹰于山隅”),第三段写“余”对洛神的爱慕之情,“心振荡而不怡”,只可惜无良媒替“余”传达对她的喜爱之情,只好“托微波而通辞”,并赠以信物,习礼而又明诗的佳人“指潜渊而为期”,而“余”欢喜之余又恐“灵之我欺”,第四段洛灵为“余”所感,欲去欲留,“若将飞而未翔”,不久众灵皆现,唯无匹之匏瓜,独处之牵牛(匏瓜不与别的星座相邻,而牵牛与织女相隔)的“我”仰望“凌波微步,罗袜生尘”的洛神,使“我”可望而不可即,接着,众神“鸣玉鸾以偕逝”,神光悉蔽,波平浪止,以“恨人神之殊异,愿盛年之莫当”点名主旨,最后,“余”仍然难以忘怀,夜耿耿而不能寐,“揽騑辔以抗策,怅盘桓而不能去”,驻足回望,无以遣怀,似真似假,如梦似幻。 曹植在诗歌和辞赋创作方面有杰出成就,其赋继承两汉以来抒情小赋的传统,同时吸收楚辞的浪漫主义精神,为辞赋的发展开创了一个新的境界。对于此赋的产生原因,有几种不同的说法。其一认为此作牵涉到曹植与魏文帝曹丕之妃甄氏之间的一段错综复杂的感情,据史料载:“魏东阿王(曹植)汉末求甄逸女,既不遂,太祖回与五官中郎将(曹丕)。植殊不平,昼思夜想,废寝与食。黄初中入朝,帝示植甄后玉镂金带枕,植见之,不觉泣。时以为郭后谗死,帝意亦寻悟,因令太子留,宴饮,仍以枕赍植。植还,度轘辕(河南轘辕山一带),少许时,将息洛水上,思甄后,忽见女来,自云:‘我本托心君王,其心不遂,此枕是我在家时从嫁,前与五官中郎将,今与君王,遂用荐枕席,欢情交集,岂常辞能具?为郭后以糠塞口,今被发,羞将此形貌重睹君王耳。’言讫,遂不复见所在。遣人献珠于王,王答以玉佩。悲喜不能自胜,遂作《感甄赋》。后明帝见之,改为《洛神赋》。”① 所以有人认为此赋是曹植为纪念甄妃而作。后世或以为小说家言,所以不足为信。宋刘克庄《后村诗话》云:“《洛神赋》,子建寓言也,好事者乃造甄后事以实之。使果有之,当见诛于黄初之朝矣。”②至于此赋究竟与甄妃有无关系,始终模糊不清。其二,认为此赋是曹植寄心于文帝。曹植,少聪明,颇为曹操所宠爱,后因“率性而行,不自雕励”而失宠,曹丕称帝,由于前期与曹植有争太子的一段经历,便对他横加压抑与迫害,曹植屡受猜忌和迫害,虽然仍不失王侯的地位,却“抑郁不得志”。据《世说新语·文学》载,曹丕就曾以“七步成诗”之计欲治罪于其弟植,如做不到就处以大法(死刑),话音未落,植已成诗,其中“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便是当时兄弟之间关系的写照。因此此赋也可理解为曹植对曹丕的颂赞,以释自己对他的仰慕和遵从,绝无叛乱起义之心,可委以闲差,苟以性命。其后期诗歌《杂诗》中便有“闲居非吾志,甘心赴国忧”的志向。其三,认为此赋只为植自己的封地甄城而作,黄初二年七月,植获罪改封甄城侯,“余从京域,言归东

文档评论(0)

yz7594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