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教参解说】
六月,我们看海去
于1983年首发在《中国青年报》上的《六月,我们看海去》,作为诗人潘洗尘的“少作”,充满了属于十九岁的“青春气息”,刊发不久即在大学校园里广泛传诵。全诗色彩明快、节奏跳跃、音韵感强,“我们”的活力、“海”的宏阔、“远方”的魅力与理想的彼岸性质,成为一代青年学子的浪漫想象和青春颂歌,与被缅怀为“理想主义”的八十年代获得相似的脉搏。
“看海去看海去没有驼铃我们也要去远方”,这一出发的召唤同为首尾句,开闭了一段时空,一代青年群体的青春活力、探索热情、对大海的憧憬和对自身的信心,都骤然洒落在读者面前。以第14行的“六月看海去看海去我们看海去”为界,诗歌前半部分偏重大学生现实生活空间的展现,后半部分则侧重青年“大志随风起”的快意梦想。诗歌从“我们今天已不再属于儿童属于单纯属于幻想”的宣告下笔,吹响了青春意识苏醒的号角,一种准备好出门远行的状态。而后落实于校园生活的写实:“我们一群群五颜六色风风火火我们年轻/精力旺盛总喜欢一天到晚欢欢乐乐匆匆忙忙/像一台机器迂回于教室图书馆我们和知识苦恋/有时对着脏衣服我们也嘻嘻哈哈发泄淡淡的忧伤”——由绵密的叠词连缀起的青春校园,快节奏、有活力,郁郁蒸蒸、春花烂漫,象牙塔内的我们“风风火火”“欢欢乐乐”“匆匆忙忙”“嘻嘻哈哈”,哪怕是“与知识苦恋”“发泄淡淡的忧伤”也带有“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味道,不失为“甜蜜的忧愁”。“我们常常登上阳台眺望远方也把六月眺望/风撩起我们的长发像一曲《蓝色多瑙河》飘飘荡荡/我们我们我们相信自己的脚步就像相信天空啊/尽管生长在北方的田野影集里也要有大海的喧响”则是对“憧憬”本身的写照。登高望远,“也把六月眺望”,“远方”由此获得了时间属性,携带未来的含义。
“六月看海去看海去我们看海去”,再一次的召唤,让想象“在路上”:“我们要枕着沙滩也让沙滩多情地抚摸我们赤裸的情感/让那海天无边的苍茫回映我们心灵的空旷/拣拾一颗颗不知是丢失还是扔掉的贝壳我们高高兴兴/再把它们一颗颗串起也串起我们闪光的向往”。这一图景具有远行的骨架与魄力,但因为想象中的远方是一味的光明灿烂而疏离于流浪精神,从而并非一种放逐。这首青春宣言与八十年代的中国社会主潮享有相似的“青春气象”,所以无需以“亚文化”的面目出现,就在如此广泛无阻的接受中,暗含了引领潮流的野心。诗歌末尾回落到对“我们”的速写:“我们是一群东奔西闯狂妄自信的探险家啊/我们总以为生下来就经受过考验经受过风霜/长大了不信神不信鬼甚至不相信我们有太多的幼稚/我们我们我们就是不愿停留在生活的坐标轴上”——纯真、反叛传统、不甘平庸、充满勇气和对自身力量的确信,这种将未来和远方作为光明许诺的单纯情怀,以隐隐的不谙世事、热烈奔突,完全过滤了悲剧感或沧桑,也由此更亲近浅表的青春经验。这确乎是八十年代的青年群像。
作为标题的宾语,“海”成为这首诗的中心意象。它广博、包容、富有力量和激情,尤其对身处内陆的人,更是富有异域色彩的召唤。正如“远方”、“六月”等等不仅仅局限于时空含义,“海”在这里也不仅仅隶属于自然风景。这一意象即便不一定宏大到承载土黄色文明对蓝色海洋文明的向往,也以无瑕的情怀、宏阔的远方情结,成为理想主义和浪漫主义的表征,并作为80年代的核心意象之一,掀起过以“海”为中心的抒情小传统。这一抒情潮流的意义负载过于固化、沉重,以至于引起“第三代”诗人(诸如韩东《你见过大海》)对这一意象不无刻意的解构。
《六月,我们看海去》饱含的青春情绪,更多地体现在形式的活性。诗人大量使用AABB式的叠词、叠音词,以及诸如“我们我们我们”“遥远遥远该有多么遥远”的密集重复,在这首并不精短的诗歌中,言语滔滔地操控了一场对复沓修辞的奢侈挥霍。潘洗尘自己将它们称作一种“宣叙调”,即“以众多复沓的短语,缀联成绵长的句型,在回环往复的急骤节奏中,宣泄着青春的意绪”(陈仲义:《说唱,一种宣叙调性——与潘洗尘谈六月,我们看海去》)。类似运用似乎只有朱天心同具青春意绪的《击壤歌》中“凉凉绿绿”“热热挤挤”“迷迷离离”等叠词之别致可与之媲美。同时,标点的省略加快了诗语节奏,也增加了诗句长度,造成既跳跃又绵长的诗语效果。这种被拉长了的跳跃感,在轻快活泼中增加了抒情的调性,使得青春的跃动更加持久、优美。尽管“韵”在现代汉诗的百年演进中渐次失落,而《六月,我们看海去》却韵脚明显、适合吟唱,与谣曲、民歌更具亲缘。韵脚ang一韵到底,读来明亮、欢快,使得这曲“青春之歌”自添一种无遮无掩的亮烈。
《六月,我们看海去》有较为质朴、直白的修辞,它并不沿袭朦胧诗意象的繁密堆砌,而是大多以比喻、通感等等,来关联抒情主体的内外宇宙:长发“像《蓝色多瑙河》飘飘荡荡”“相信自己的脚步就像相信天空”“让沙滩多情地抚摸我们赤裸的情感”“海天无边的苍茫回映我们心灵的空旷”“串起贝壳也就是
文档评论(0)